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南海Ⅰ號再現「海絲」古韻

時間:2019-09-11 04:23:15來源:大公報

  圖:德化窰青白釉刻花鼓釘紋四系獸鈕蓋罐 「南海1號」考古隊提供

  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覆蓋着,在世界上流傳的很多寶藏傳說,不少都在海洋之中。對於中國而言,公元前二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闢,千百年來,商船往來,凱旋而歸的榮光和淹沒海底的艱險並存。古往今來不少船隻沉入海底,沉船遺址見證了古代海上交通的繁榮,成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資料,「南海Ⅰ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多達十八萬餘件的文物精品,向觀眾展示了南宋時「中國製造」的魅力。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在日前舉行的國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南海Ⅰ號」保護發掘項目的工作成果正式公開發布。據介紹,目前,「南海Ⅰ號」船艙內貨物已清理完畢,出水文物總數超過十八萬件,中國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說:「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目前中國的考古歷史上還沒有一個項目能發掘這麼多的文物。」

  「南海Ⅰ號」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經濟進入繁榮的一個時期。在地多人少的環境下,人們不僅提高農田產量,開展多種農作物種植,讓農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大力發展冶礦業、造船業、紡織業、製瓷業、雕漆和金銀細工等官私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產品的不斷豐富,為宋朝與少數民族互市交易以及拓展海外貿易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同時,「南海Ⅰ號」船上鐵器在貿易品中佔比甚高,總重量超過一百三十噸,這也是「南海Ⅰ號」一個重要考古成果。

  瓷器之上的中西往來

  都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在宋人的生活器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宋代商業經濟的繁榮,文化美學的發展,使宋人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從質樸的日常食器,到靈秀的酒具,精巧的香具,沉韻的茶具,宋人將藝術的審美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藝術定義生活,形成了超然雅致的生活美學。

  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窰,馳名中外的景德鎮,也得名於宋朝景德年號,就像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對歐洲奢侈品牌趨之若鶩一樣,當時的景德鎮瓷器就是風靡世界的奢侈品,運到歐洲後價格堪比黃金。因此,「南海Ⅰ號」出水文物中,瓷器正是其大宗商品之一,囊括了當時大多數外銷瓷窰址的產品,包括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陶瓷產品,器型則包括壺、瓶、罐、碗、盤、碟、鉢、粉盒、爐等。

  「南海Ⅰ號」的貨物,不少被認為是宋代接受海外訂貨「來樣加工」的產品。正如德化窰,早期深受景德鎮影響,以燒製青白瓷為主,胎薄堅硬,釉色青白光潤。不過,在「南海Ⅰ號」出水的一個德化窰青白釉刻花鼓釘紋四系獸鈕蓋罐,則運用塑貼等裝飾手法,於瓷器表面飾以乳釘、獸鈕等飾紋,顯得別致華麗。據了解,這種小罐在東南亞發現較多,可能用作盛放香料或藥物,也有可能用作祭祀容器。

  另外一個德化窰青白釉印花花卉紋軍持就完全是異域風格。軍持是梵語Kundika的音譯,原為印度民族的一種貯水用具,也被佛教徒當淨瓶使用,後又為伊斯蘭教徒所接受。南宋時期,軍持多外銷,國外遺址多有發現。

  還有一件出水文物為磁灶窰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其造型受粟特金銀器的影響。粟特金銀器常在器壁上錘揲出凸凹起伏的瓣狀紋,使得器身表面起伏變化,立體感強。宋代頻繁的商貿往來,金銀器、玻璃器、琺瑯器相互間的傳播與交流,使得宋代瓷器造型呈現出極具傳統又賦創新的特點。

  除了帶着西洋風情的瓷器外,「南海Ⅰ號」還有很多「中國風」的瓷器,它們大多兼具功能性與美觀,而純淨典雅的單色釉瓷器展現了宋代審美。例如,同樣來自德化窰的一件青白釉印花福祿扁壺,腹部兩面分別印有「福」「祿」。「福祿」在中國象徵着幸福與爵祿,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樣一個扁壺出現在對外貿易的商船之上,表明了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

  金屬器物巧奪天工

  「遣內侍八人齎剌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國藩國,勾招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珍珠、龍腦。每綱齎空名詔書三道,於所至各處賜之。」開國不久,宋太宗就在招徠外商方面表現出十足的誠意,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以古代中國的絲綢和黃金作為招邀外商的誘餌。

  金屬器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商品的重要內容。據《宋會要輯稿職官市舶司》中記載,海外諸國向中國輸入金屬材料,中國也向海外輸出金屬及其製品。「南海Ⅰ號」出水了包括各類金、銀、銅、鉛、錫等金屬器,不僅風格獨特,雕工精巧,還呈現出阿拉伯風格、宋地風格和遼地風格等,無不顯示出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手藝。

  此前熱播的《國家寶藏》第二季,曾介紹一條「宋金項飾」,那是當時被打撈出水的第一件金器,飾長一點七二米、重五百六十六克,由四股八條純金線編製而成。歷經八百年時光,金項飾依然光彩如昔,只見它呈麻花狀,接口處有大量細緻的花紋,葡萄紋飾長條帶鈎為首,多個環狀搭扣成尾,可調節鬆緊。

  根據它的外觀特色推斷,這條項飾的主人應該不是等閒之輩,因為在整個南宋沉船上只發現了這樣一條,由此可見宋金項飾並非是當時船上的貨物之一。結合長度、構造等方面以及它落在甲板上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測,這條項飾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外國貴賓,或者將送往中東的一位富商或國家首領。

  在「南海Ⅰ號」出水的還有一條由三條金鏈、兩塊犀角形牌飾、五連扣環鏈、三條流蘇墜飾組成的金項鏈。近看金項鏈,幾乎沒有任何損壞,做工異常精美,與當今的製作工藝相比絲毫不遜色,尤其是其中的鏤空雕刻和猶如機器操作般的嵌合工藝,讓人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智慧,就連外媒(《每日郵報》)也稱:經過近千年之久,它們還是光彩依舊,看起來就像是昨天製作出來的。有意思的是,項鏈的三個掛飾分別為桃墜飾、桃心牌飾,這種平面片狀的桃心掛飾明顯受遼地風格影響。

  和金屬器一起出水的,還有各種金屬貨幣。宋代張方平《樂全集》中記載,「錢本中國寶貨,近乃與四夷共用」。南宋時期,政府禁止金銀銅錢外流,但屢禁不止,大量銅錢在東南亞、印度洋一帶充當國際通用貨幣,或者當作貴重金屬原料。時至今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宋代錢幣也有豐富的發現。

  「南海Ⅰ號」沉船上,就有發現薄如紙的金葉。金葉子為大宗商品交易時交割用的大額面值貨幣,上面有舖主名、地址、成色印記,以行業信用作為保證。正如其中一件金葉,正面砸印銼記,四角自右向左橫向「口口五郎金」,兩長邊中央自上向下豎向「口口五郎金」字。

  密隔艙成造船業標配

  南宋積弱,是過去人們對這個朝代的印象。事實上,南北的對峙和征戰,給南宋王朝留下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其時,原陸上絲綢之路受遼金夏的影響不再暢通無阻,海路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加上造船技術突飛猛進,南宋朝廷和商人共同把海上航道推上了頂峰。舟行萬里,勤勞而智慧的中國人在漫長的航程中,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生活方式,今天「南海Ⅰ號」的各種出水物品和陳列數據等,拼湊出一幅八百多年前「流動小社會」的生活場景,為後人了解南宋生活提供了一扇窗口。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和大眾更多關注出水文物及其價值不同,考古界普遍對「南海Ⅰ號」的船體更感興趣。南宋造船業發達,但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寥寥可數,此前出水的宋代沉船則大多殘缺、破損,難以還原南宋造船業的盛況。「南海Ⅰ號」與過去出水的宋船不同,出水前位於海面下二十多米深處,被兩米多厚的淤泥所覆蓋,雖然歷經八百多年的海水侵蝕,但古船船體仍然保存完好,整艘船沒有側、沒有翻,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木質還比較堅硬。

  經過考古發掘,結果顯示「南海Ⅰ號」沉船船體僅艏艉稍有殘缺,殘長二十二點九五米、寬九點八五米,船內艙室最深二點七米,且沉船還保留有左右舷板、水線甲板、隔艙板、舵承孔等船體結構,以及船中桅托樑、甲板、船殼板、底板和小隔板等部分。「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保護發掘對造船史的研究也是極其難得的樣本,可以為破解宋代造船術、航海術等提供很多依據,這也是當年決定採用整體打撈方式保護「南海Ⅰ號」的重要原因。

  從船體結構和船型工藝判斷,「南海Ⅰ號」屬於中國古代遠洋貿易主力船型「福船」,這種船採用了水密隔艙技術,具有安全系數高、抗風浪性好、裝貨量大、適宜遠洋航行等特點。崔勇稱:「宋代的中國造船,對世界造船業有很大的貢獻,一個就是水密隔艙,後來成了造船業的標配。而『南海Ⅰ號』就是水密隔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