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許悅老師
「從小的志願都是想做老師。」道教青松小學的許悅老師微笑着回憶。八年前,她從鋼琴教師轉入小學教育,初衷未變,只是舞台從琴房轉到了課室。她的母親也是教師,家庭的薰陶讓她早早埋下教育的種子。然而,當真正踏入校園,她才深刻體會到,現代教師的角色早已超越傳統的「授業解惑」,而是成為學生的伯樂,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傾聽者,甚至是情緒的調節者。
初為人師時,許悅老師也曾面對挑戰。繁重的教學任務、突發的學生問題、家長的溝通需求,讓她一度感到壓力巨大。「每天工作都很緊湊,下班後幾乎只能補眠。」但她不曾退縮,反而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找到了堅持的意義。
耐心聆聽 建立信任
許悅老師的課堂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她回憶起一位曾經容易情緒失控的男生,說:「他五年級時,仍像小時候一樣,一點小事就會發脾氣或哭泣。」但許悅老師並沒有責備,而是耐心傾聽,慢慢與該男生建立信任。她發現,這孩子並非故意叛逆,而是內心缺乏安全感,渴望被認可。
於是,她開始在課餘時間透過WhatsApp解答他的疑問,甚至拍攝教學影片,用更直觀的方式幫助他理解數學概念。漸漸地,這名學生的態度轉變了,從消極抗拒到主動求學,最終在升中派位時成功進入心儀學校。畢業時,他送上一張寫滿感謝的卡片,字裏行間盡是對許悅的感激:「原來我平日與他相處的點滴,他都記在心裏。」
現代教育的挑戰之一,是學生接觸的資訊遠比從前豐富,注意力更易分散。許悅老師觀察到:「現在的孩子不認為讀書是唯一出路,他們的想法更多元。」因此,她調整教學方式,不只強調學業,更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家長的需求和想法也在變化。「他們不只關心成績,更想知道孩子在學校是否開心。」為此,許悅老師經常拍攝學生在校的活動片段,上傳至班級群組或家長,讓家長能即時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這種看似額外的工作,卻讓她與家長建立信任與支持。
有一次,她因進修缺席兩周,回校時,學生們秘密錄製了一段影片,合唱一首感謝她的歌。家長的協助剪接,更讓這段心意顯得格外珍貴。「這些回饋,讓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教師的工時早已超越課堂。許悅老師坦言,下班後也是需要休息補眠,雖然下班後仍要回覆家長訊息,甚至熬夜備課。但她從未想過放棄:「當我看見學生的進步,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
教育不是標準化的生產線
許悅老師特別提到一位學業成績平平的學生,在音樂課上展現出驚人的節奏感。她深信,教育的意義在於「看見」學生,於是積極鼓勵他加入合唱團,並在比賽中擔任重要角色。最終,這名學生不僅在音樂中找到自信,學業表現也隨之提升。她看着學生在舞台上綻放光彩的模樣,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亮點,老師的責任就是幫他們發現。」
問及未來的目標,許悅老師的回答簡潔而堅定:「我會繼續秉持初心,用心教學,全心育人。」她相信,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觀的塑造。「我希望能夠幫助每個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她看來,教育不該是標準化的生產線,而應該是一片讓不同種子都能茁壯成長的沃土。即使時代變遷、挑戰增多,只要學生需要,她仍會站在他們身後,成為那份穩定的支持。
在道教青松小學的校園裏,許悅老師的鋼琴聲仍偶爾響起,但更多時候,她以耐心與關愛,譜寫着另一種旋律─那是一首關於成長、陪伴與希望的歌。\大公報實習記者 鍾潔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