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劉以鬯(左)二○一七年於太古城簽名,劉太在一旁協助
劉以鬯先生以長篇小說飲譽世界華文文學世界,他的不少微型小說也寫得很經典。他在《快報》寫「短篇小說」欄,在《星島晚報》寫「一分鐘小說」欄,在《銀燈日報》寫「掌篇小說」欄,在《恆報》欄寫「短篇小說」欄,在《新晚報》寫「香港故事」欄(署名「太平山人」)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未見具體的統計。據說,僅是新晚報,就超過了一千篇。而其實,劉先生的微型小說,不止上述發表的,像《熱帶風雨》裏的部分篇章,字數都在兩千字以下,都可以算是微型小說;《天堂與地獄》也幾乎都是兩千字的微型小說。\東 瑞、瑞 芬
二○○一年四月劉以鬯從半個多世紀以來寫的微型小說選出了七十篇,交給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書名用了《打錯了》。此書內容選得非常好,在十七年間再版了十一次。其中的《打錯了》發表於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的《星島晚報.大會堂》,到一九九九年為止,被海內外各種報刊、集子轉載了二十五次;從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十九年間,轉載此經典名篇的必然更多,未見統計數字。可惜的是,劉先生的這一本集子,引起注意和被評論的,都只是集中在與書名同名的《打錯了》單篇,全書的總評論,比較少見。這就是撰寫本文的初衷和目的:希望通過《打錯了》一書所收的微型小說,窺見劉先生微型小說藝術特徵的全豹。
洞察市民生活細節
《打錯了》七十篇微型小說,都以香港社會為背景,組成了一長列的香港都市浮世繪。題材涉及面很廣,體現了作者那種關注世情、關懷民生的情懷,無論是題材或文字,都非常地接地氣。娛樂圈、街坊、鄰里、颱風、集郵、打麻將、博彩、賽狗、賭馬、過年、租屋、打工、飲茶、婚姻、婚外情、交通、香港習俗等等,舉凡香港小市民日常生活可能發生的,都被劉先生敏捷捕捉,用小小說的形式巧妙地反映出來。劉先生的小小說語言非常簡潔精練,明白如話,篇幅精短,從不拖泥帶水,沒有冗長的心理描寫,大部分也省去了細膩外部描述和景物描寫,多數以敘述、對白、結構、重複、人物的關係、事件的鋪展、書寫的創意和結尾的突然、轉折和驚奇來表現一個主題、一種題旨。《打錯了》集子目錄的編排也很有意思,有一種形式和整齊的美。全書分為九輯,第一輯九篇都含有創新意味;第二輯以《春》《夏》《秋》及冬季四季題材為內容:第三輯十篇,篇名的第一個字都是數字,如《一個香港人》《兩夫婦》《三比二》……以此類推;第四輯篇名中都含香港九龍的區域或街名;第五輯三篇均與颱風有關;第六輯四篇都以郵票為內容;第七輯六篇都是賭博題材;第八輯六篇與過年有關;第九輯二十篇題材包羅萬有,令人無法不佩服劉先生觀察香港很細緻,閱歷特別豐富,對香港的描述絕非一般,而是了解得非常深刻和全面,非常地道,堪稱富有香港氣息和味道的香港本土小小說。
藝術特徵彰顯匠心
以下是劉先生小小說最常見的一些藝術特徵:
從時間的流程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生或意涵。如在《一個香港人》,作者刻畫人物,從他上午七點半寫到午夜兩點正,不妨說就是人物一日活動的流水帳:一早刨馬經狗經、打麻將、看小電影、在大牌檔吃燒鵝飯、看展覽、喝下午茶、看足球……一直到晚上上舞廳、回家沖涼、上床,最後才點出「他是一個專靠收租度日的人」,至此,讀者才恍然大悟,難怪主角會那麼閒空。《兩夫婦》也用時間的流程寫一對夫婦如何設計搞婚外情,勾引另一對夫婦的另一半,輕輕地戳破了婚姻的虛假;《拜年》的時間流程雖然只是分成「上午」「下午」,時間上沒有記錄得那麼細,但批判過年無聊的繁文縟節意識非常強烈,上午別人向主角老楊拜年,下午他向別人拜年,言不由衷地說些言不及義的話,上下午形成了對稱之美。
以時空(時間和空間)的平行排列或對稱結構對人性、人生做出比較、嘲諷或關照。《十年》一文分兩大節,第一節是一九五九年,第二節是一九六九年。第一節寫司徒植、畢繡英被姓周和姓孟的兩個包租婆不善的對待;第二節寫這兩個包租婆落魄了,竟然走來要租這對夫婦的樓。《五封信》是用五封書信的形式,以學了三年護士的女子的第一人稱來寫的,她學成歸來乘船,船上的生活非常枯燥單調,她本來多次請未婚夫等她,最後反而自己忍不住答應了別人的求婚。《發生在清晨的慘事》分上、中、下三大部分。帶有一點懸疑性,一位女子墮樓,隨着時間的推移,最終真相大白。《經理》最是充滿了嘲諷,用「在寫字樓裏」「在家裏」「在交際花家裏」三個不同地點,揭穿一位經理做人的偽善面目。《二十四與四十二》寫經過十八年的時間催化,女主角衣莉嫁給一個沒有愛情的男人,老公死後,她得到很大筆遺產,十八年後,她和小他很多的小張結婚,小張與她離婚,她的錢全部被小張騙走,也分上下兩個大節。
以結尾的突然或真相的揭示加強主題的表達。劉以鬯喜歡莫泊桑的《項鏈》和歐.亨利的《禮物》,這兩篇小小說的經典都有出色的結尾,發人深省。這種結尾被稱為驚奇結局,劉先生一些微型小說的結尾未必人為地驚奇,有時是逆反,有時是諷刺,有時是畫龍點睛,有時是大白真相。《春》蘊含第二春或第三春的意思,結尾點出對話的雙方是母女關係,讀者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對方會反對母親的再次結婚了。《請客》寫幾個師奶比請客的大手筆,一個吹得比另一個厲害,最後一位沈太說四個人在大牌檔吃魚蛋粉,只花了五塊錢,吃得很開心,說明開心和大魚大肉無關。《搭台》諷刺無聊的人不顧別人的安寧,大講馬經,滔滔不絕,最後「我」只好埋單走人。《大廈管理》以類似「大廈日誌」的一個月的抽樣書寫,寫滿二十九日,內容都是記錄大廈出現的各種毛病,沒人管理,最後一日即第三十日有人敲門「收管理費」,充滿了尖銳的諷刺性。《趕搭渡輪》寫呂球打完麻將半夜回家,趕搭最後一班渡輪,最後才知道大除夕渡輪通宵航行,含蓄諷刺人性中不關心周遭的新聞和僵硬的思維。
以重複的結構、文字或句子,加強畫面感,深化感情;折射和揭示主題或某種哲理。例如採取複式結構的《打錯了》,其中兩大段相似,只有打錯了那一段不同,說的就是時間的重要,一分和幾分之差,就會產生全局的改觀。同樣,世界上有許多事物,都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一念之差,有時影響到一生一世。《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寫父母協助兒子逃壯丁,兒子坐上人力車,母親在後面追,那一段作者重複了五次,讀得讀者熱淚盈眶。
將同類的話題、相似的段落稍加改變,像是一首歌曲的變奏,藉此表達主題。例如《風言風雨》最為典型,全文分九段,但主角只有一個叫周志強的男人,有關他的傳言就有七、八種不同的版本,最後揭示,不但人物弄錯名字,情節也差很遠。《高尚住宅》只是把一棟新樓的十四個單位的「橫剖面」揭示給您看,大都是城市裏黑道人物或不三不四的人物,達到一種諷刺的目的。
畫面客觀呈現,由讀者領悟。現代的微型小說記敘和描述太多,作者的介入也不算少,劉以鬯的微型小說最善於客觀呈現,以畫面說話。最著名的有《吵架》《鏈》,都不需要作者跳出來說話或說明,這本《打錯了》裏的微型小說,有好幾篇都是那樣,如《風雨篇》都是景物,寫得很緊湊,畫面有話、有聲音,有色彩;《在德輔道中》寫麗麗在中環招搖過市,一連和四、五個男士打招呼,最後說明她原來是個交際花。《颱風》分上下兩部分,上寫七號風球期間有錢人老陳在家中打牌唱戲;另一個畫面(下)寫住在木屋區的老張一家五口在七號風球來到時到表哥家暫避被拒,只好坐在樓梯底暫避。窮富對比,冷暖自知。《崔鶯鶯與張君瑞》故事新編,用了畫面呈現,一堵粉牆隔開兩邊房間,寫房間內崔和張各自的動作、念想、心理,詩意又含蓄。
對白嫻熟運用,達到推展情節、刻畫人物、表達主題的目的。有不少小小說,對白只是其中一種手段,和敘述、描寫等等配合運用,但劉先生的微型小說裏的對白有時比重很重,有時幾乎全部都用了清一色的對白。如《我與我的對話》《爭辯》《春》都是純粹用對白展開,《夏》寫一棟唐樓中住了十幾戶人家,在炎熱的夏天,搶着用廁所,主要表現手法就是人物對白。好幾個人物生動傳神的對白就有力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那種互不相讓的火爆場面。《點菜》只是李太和夥計的對白,沒有任何敘述、描寫、議論和說明,理解可能不同,讓人感覺李太為人主觀性很強,不顧他人,點菜也比較孤寒(吝惜)。《年宵市場》末尾寫了主角亞財和夥計的對白,寫出了香港年宵市場花價隨着時間的推移,身價一落千丈。
從細節發掘故事的意義,童心未泯。劉先生雖然不怎麼專門寫兒童文學,但一旦寫出來,都是那樣感人至深。在《熱帶風雨》裏就有一篇《榴槤糕與皮鞋》,在《打錯了》裏就有《同學》和《父親節的禮物》兩篇。前篇寫階級,家庭貧窮的亞牛到好朋友、同學、銀行董事長的兒子周文龍家慶祝生日,被周文龍的母親婉拒,不給他進門;《父親節的禮物》裏的強仔為了買相架給死去的父親,在碼頭乞討。寫得令人落淚。劉先生在這兩篇裏描寫得很細膩,揣摩兒童心理非常準確和到位。
富有創意和趣味,與眾不同。劉先生的小說以與眾不同的創意聞名於文壇,長篇中篇是如此,微型小說也是如此。在《打錯了》一書裏的第一輯,就有《副刊編輯的白日夢》有些句子是倒過來排列的,《認字》和《填字》都是充滿童心和表現智慧、機智的:《多雲有雨》寫氣候變化中對人命的忽視。
以詩意的文字取勝,將散文詩和小說糅合起來。《崔鶯鶯與張君瑞》是劉先生詩意小說《寺內》的迷你版本;《打錯了》集子裏的《風雨篇》和《秋》寫得很美很出色,堪稱散文詩體小小說。《風雨篇》畫面有詩,有聲音,有色彩,每一句都是電影裏的慢鏡。風雨交加,場面淒厲,猶如電影慢鏡徐徐推進,比詩還詩,最後一句「猛然想起:他戰死已三年」猶如大錘給你一擊。在劉先生的春夏秋冬系列中,《春》寫春情,是世俗的愛情;《夏》寫世情,充滿競爭和戾氣;《秋》寫愛情,淒美哀傷;《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寫親情,溫馨感人。《秋》情節在大富人家的廢園裏展開,兒時青梅竹馬的男女身份已經不再,一個已經嫁給有病老頭子,一個舊情未忘,兩人終於分開多年之後又相見,見面時感慨萬千,我們讀來也萬千感慨。
以上只不過是劉先生在他的微型小說集子裏經常運用的幾種技巧和手法。
劉先生的微型小說確實與眾不同,走的是自己的路子,進行了多方的實驗,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