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試過在一家裝潢摩登的餐廳裏,點一道聽起來很「野蠻」的菜──烤牛骨髓?一邊等,腦海中一邊盤旋着四字成語「茹毛飲血」。等它上桌,小船一樣的大骨頭赫然擺在眼前,中間髓腔鋥亮,上面還舞動着火焰。無論是規模上,還是氣勢上,都夠嚇人。這是我跟牛骨髓的第一次邂逅,之後的幾年,也分別在香港、西班牙、紐約碰過頭,時差環境都不同,一見如故卻始終沒變。
你可能想不到,這道菜的歷史比很多古建築還要悠久。從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學會用石頭敲碎動物骨,挖出裏面的骨髓充飢。等到如今,它帶着渾身的脂肪和蛋白質,搖身一變成了餐廳招牌,在地球上很多城市落了腳,活生生上演一齣「草根逆襲」。
牛骨髓好吃的關鍵,是選用新鮮小牛腿骨,縱向劈開撒上鹽、黑胡椒、蒜粉和香料,再放入烤箱,等表面金黃邊緣冒泡,就可以出爐。切忌一定不能烤太久,否則骨髓會全部融化,喪失口感。有些店家會縮短在烤箱的時間,上桌時用噴槍給表面加熱,形成「火山」效果。
所有喜歡這道菜的人,應該都曾被它的「雙重人格」征服過。外表粗獷,內裏溫柔。當你用小勺挖開,溫熱的骨髓「呲溜」一下滑出來,這種接近於頂級黃油的質感,會讓人瞬間明白何為「入口即化」。它豐盈卻不膩口,不用多說,便是脂肪的極致表達。很多人第一次吃,面對着滿滿的油花「望而卻步」,可就是這幾分鐘猶豫的功夫,就能讓一盤好菜變得索然無味。趕緊配上法棍來一口,體味那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奇妙感覺,你真會上癮。再說個冷知識:骨髓不算高熱量「炸彈」,因為一半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只要別過量,勇敢挖下去,便會明白,這東西,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