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洛陽勘探在考古界嶄露頭角

時間:2020-01-03 13:22:04來源:洛陽日報

  「這次在蘇爾漢河流域考古調查勘探,咱洛陽的勘探技術搶了風頭,讓外國專家大開眼界、連連稱讚!」2019年12月30日,瀍河回族區塔西花園小區的農家小院寒意漸濃,幾天前從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勘探歸來的洛陽小伙白明偉見到記者,仍難掩激動。

  從神秘的洛陽鏟到精准的考古「黑科技」,從配合洛陽基建項目,到國內考古圈發來「英雄帖」,從參與蒙古國考古再到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亞絲綢之路國家考古項目「大顯身手」……多年來,洛陽考古人員憑借精湛的考古勘探技術,讓「洛陽勘探」在考古界嶄露頭角。

  1 洛陽考古隊受到外國專家讚許

  25歲的白明偉陽光帥氣,三年前從河南科技大學畢業后,曾當過一年交警。與日復一日路口執勤相比,考古勘探這份工作讓他覺得更有意思。

  「我大學學的是建築測繪,正好和考古測繪有相通之處。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考古發掘工地,我主要跟着師傅們學勘探,拿着RTK考古測繪,幫忙整理勘探報告。」白明偉笑着說。

  該烏茲別克斯坦考古項目的洛陽方面副領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劉斌博士介紹,為尋找和確認古代大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2018年5月至7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塔吉克斯坦科學院歷史民族考古學研究所考古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展了尋找大月氏遺存的考古調查工作。2019年10月至12月,劉斌及5名勘探技術工人再次來到蘇爾漢河流域,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白明偉也有幸成為勘探隊最年輕的技工。

  「蘇爾漢河流域土質松軟,而且是白土,不像咱們洛陽土層分明,一鏟子下去,帶上來的土白得晃眼,很難分辨,這就更考驗經驗和技術。」白明偉說,在考古中,大名鼎鼎的洛陽鏟用實力「盡顯鋒芒」。

  為尋找墓葬,外國考古隊員往往使用「開槽」的方法進行大面積發掘,將遺址挖得千瘡百孔。當第一次看到洛陽考古隊員用洛陽鏟來縮小勘探範圍時,他們紛紛搖頭懷疑,但通過發掘確認墓葬后,他們無一不驚嘆于洛陽鏟的神奇和洛陽考古人員技術的精湛,對洛陽考古勘探技術大為讚賞,爭先恐后嘗試使用洛陽鏟。

  「有位俄羅斯考古學家叫任維娜格拉德多娃,74歲,她趴在地上,細細觀察洛陽鏟帶出來的土,聽我們講解,驚奇地睜大了眼睛。」白明偉說。

  通過勘探,共發現墓葬34座,墓葬形制有豎穴墓道偏室墓、豎穴土坑墓等。

  2 一家三代人與考古勘探的不解之緣

  洛陽考古技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崛起于洛水之濱。在塔西花園,從事考古勘探的村民至少有500人,一家三代人干這個的也比比皆是。84歲的馬光善、61歲的馬成信、31歲的馬伊林,祖孫三代,就是典型代表。

  在馬伊林的爺爺馬光善的時代,洛陽鏟已成為田野考古利器。1954年、1955年,洛陽基本建設工地曾經出現過2500人的鑽探大軍,勘探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馬光善就是其中之一。他參加了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洛陽軸承廠、洛陽銅加工廠等考古鑽探。

  父輩馬成信在河南省文物工作隊(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進行考古勘探10年,參加了三門峽虢國墓地、鄭州商城、上蔡古城等重大考古項目的勘探調察;1984年回到洛陽后,馬成信又參加了洛陽東周王城、隋唐東都城、漢魏洛陽故城等重大項目的考古勘探。

  「漢魏洛陽故城閶闔門的勘探,我在那裏一待就是10個月。」說起老本行,馬成信神采飛揚。25年的考古勘探經驗積累,也讓他變成了一本考古「活字典」。

  然而,伴隨着時代發展,馬成信越來越感到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他把目光聚焦在兒子馬伊林身上,勸說在鄭州工作的兒子回來與他一起進行考古勘探。

  「老一輩用皮尺測量誤差較大,現在用GPS定位,可以把誤差控制到1至2厘米。」畢業於河南大學動漫設計專業的馬伊林說,今年他專門結合自己的動畫技術對邙山陵墓群的一個大冢進行了三維建模復原。

  眼下,這一家三代人組成的勘探公司一共有30多名技術工人。他們以此為職業,不僅為我市眾多重大考古項目當好「眼睛」和「偵察兵」,還用精湛的勘探技術、先進的勘探設備在全國叫響了「洛陽勘探」的牌子。

  3 千餘考古人不斷擦亮洛陽勘探金字招牌

  基本建設,勘探先行。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主任呂勁松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洛陽目前考古勘探隊伍約有1500人,隸屬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勘探公司已有13家,在中國考古界堪稱「兵強馬壯」。

  「這些技術力量主要集中在瀍河回族區的塔東社區、塔西社區、史家灣社區、馬坡社區、小李村社區等。」呂勁松介紹,他們在服務好洛陽城市建設、文物保護基礎上,把洛陽鏟和洛陽勘探技術傳播到各省市並走出國門。國內考古工地無不活躍着洛陽勘探的身影,北到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南到廣東,西到甘肅、新疆,東到江蘇、浙江,為金上京、遼上京、隋唐揚州城、北庭故城等大遺址考古發掘、保護規劃編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基礎資料支撐,為北京、南京、廣州、寧波城市基本建設提供科學翔實的地下文物埋藏情況。

  但從目前年齡層次上看,這支隊伍中,技工年齡在50歲到70歲的佔80%,30歲到40歲的佔15%,30歲以下更少,出現了青黃不接現象。

  下一步,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業務人員和從探技術工人的業務技能培訓力度,選拔引進培養年輕技術力量,推廣新技術、新設備,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進行大遺址保護理念下的考古勘探工作,傳承、發展、宣傳好洛陽勘探,把洛陽勘探叫得更響,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