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昌閣 常書香 攝
「閨女,這回又來採訪啥?」近日一個晴日的午后,記者剛踏進宜陽縣韓城鎮福昌村文化活動廣場,就遇到在家門口忙碌的劉米子。
得知這次要採訪第八批「國保」福昌閣,劉米子高興勁兒一下子上來了:「自從我20多歲嫁到福昌村,就一直住在福昌閣腳下,可得好好寫寫!」
每次看福昌閣,都要用仰視的姿態。因為它實在是太高了,靜靜地矗立在30米的高台地上,倘若登頂,需要走120余級石階。
福昌閣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進行了全面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築。錯落有致的飛閣殿宇,高高挑起的獸脊飛檐,遠遠望去,仿佛一位庄嚴肅穆的老者,在靜止的時空中打坐修禪。
福昌閣大殿為重檐雙脊式建築,就是在重檐廡殿頂的北坡近頂處加一懸山頂,這種屋頂建築形式極為罕見。
整座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正面雕花門窗,黃綠琉璃瓦覆頂,四角挑檐懸鍾,東西脊各有一大龍吻,門楣之上有一「福昌宮」大匾。
大殿的四周有基石,青磚砌牆,牆壁用青磚壘砌。門內有方形拜石,檐柱下為蓮花柱礎。閣內供奉道教真武大帝,閣頂的梁木結構環環相扣,造型獨特,古色古香。
登斯高閣,只見福昌閣背依秦嶺,面迎熊耳,群峰星拱,巍峨壯觀。
在福昌閣的高台東西兩側,就山崖各砌磚洞數個,老百姓稱為神洞。洞前平台磚鋪,洞內均為磚券。部分洞中還保存早期磚券,磚材較大。財神洞、老君洞、魯班洞、西佛洞、葯王洞、呂祖洞、五瘟洞、城隍洞、洪鈞老祖洞、天尊洞、玄帝洞、菩薩洞、南極仙翁洞、華佗洞、十二老母洞……諸神林立,兼容並蓄。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福昌縣東至一百五十里,古宜陽地,春秋屬晉,戰國時屬韓,漢以後為縣,屬弘農郡,隋于此設宜陽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為熊州,改宜陽為福昌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廢,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縣屬河南府,歷經唐、宋,至元代,廢福昌縣為宜陽縣,縣治遂廢。」
這裏既是唐詩人李賀的故里,宋政治家富弼初登仕途就任于此,建燕堂書齋,並撰有《燕堂記》流傳至今,一代文豪蘇東坡的仕途起點也在這裏。
從最早的道教之地,到后為釋道儒三教合一處所,福昌閣可謂海納百川。
劉米子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福昌閣廟會,那人才叫多呢,家門口都擠得走不動。
作為洛陽及周邊地區擁有重要影響的寺院及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福昌閣此次申請「國保」成功,成為福昌村里的一件大喜事。
為保護「國保」,目前,市文物局正在對福昌閣附屬建築燕堂書齋進行修繕。市文物局駐福昌村第一書記賈中寶介紹,要通過修繕保護福昌閣,提升福昌村知名度,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
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通訊員 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