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北宋時期的伊川,以山水名聞天下,不僅吸引了張齊賢、富弼、范仲淹、文彥博等名相的青睞,而且成為梅堯臣、謝絳、尹洙、歐陽修、蘇軾、蘇洵諸多文人向往遊覽之地。尤其是歐陽修,「伊川山水洛陽花」,是他一生念念不忘的美好記憶。
□曹勝高
北宋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二十五歲的歐陽修被任為西京留守推官,協助留守錢惟演處理獄訟之事。這是歐陽修進士及第之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興致勃勃地赴任。在洛陽,遇到了成就其文章的導師謝絳、梅堯臣,也因為在洛期間的山水之游養成了他一生寄情山水的灑脫性情。
當時的西京留守是錢惟演,喜歡讀書寫作,交游名士,「于時一府之士,皆魁傑賢豪,日相往來,飲酒歌呼,上下角逐,爭相先後以為笑樂」。歐陽修與謝絳、尹洙、梅堯臣等在洛陽一帶賦詩作文,遊山玩水,不僅成就了一段文學史的佳話,他們也用自己的詩才文筆,記載了北宋洛陽自然生態的優美和人文環境的優雅。
1 徜徉山水爭賦詩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梅堯臣去世時,歐陽修撰《祭梅聖俞文》,其中回憶他與梅堯臣的初識:「昔始見子,伊川之上,余仕方初,子年亦壯。讀書飲酒,握手相歡,談辯鋒出,賢豪滿前。」言二人一起在伊川遊玩,賦詩飲酒,暢談學問,相互欣賞,由此訂交,成為終生的好友。
梅堯臣在晚年寫給王安石的詩中,也曾興致勃勃地回憶起當年在洛陽時的幸福時光:「當年仕宦忘其卑,朝出飲酒夜賦詩。伊川嵩室恣遊覽,爛熳遍歷焉有遺。是時交朋最為盛,連值三相更保釐。謝公主盟文變古,歐陽才大何可涯。」其中的謝公,便是當時的西京留守通判謝絳,學記博深,是西京留守府中的文章魁首,是梅堯臣、歐陽修等人的良師益友。歐陽修才華橫溢,與大家一起遊覽山水,登高賦詩,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梅堯臣眼中,伊川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當時西京留守官員最常去遊覽的地方。他在《再至洛中寒食》中由衷讚嘆:「遊人莫惜醉,風景滿伊川」,感慨伊川山清水秀,足以讓他能夠如謝靈運那樣徜徉山水而詩致盎然,也能像陶淵明那樣載酒行遠而樂不思歸。
初到洛陽的歐陽修,便曾與智蟾上人游南岳廟,看到了伊河兩岸的山水田園風光:「終日念雲壑,南歸心浩然。青山入楚路,白水望湖田。野渡惟浮缽,山家少施錢。到時春尚早,收茗綠岩前。」寫自己沿着秦楚古道南行,至於鳴皋的南岳廟參訪,甚至還品嘗了初春的綠茶。伊河之水的清澈和兩岸青山的秀美,讓他仿佛回到了江西廬陵,感覺像是回到老家。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歐陽修和謝絳、梅堯臣等人暢遊伊川,夕陽西下,眾人卻不願歸城,詠着唐代詩人劉長卿的山水詩,覺得面對如此秀美山川,不留下詩篇,既對不起眼前的青山綠水,也對不起一行人的滿腹才華,於是紛紛作詩。歐陽修寫出了伊川秋天的山水之美:「木落山半空,川明潦尤積。飛鳥鑒中看,行雲舟中白。夷猶白蘋里,笑傲清風側。極浦追所遠,回峰高易夕。」將遠山清影、近水澄澈、藍天倒影、白雲飄逸的景色寫得宛在眼前。他也由此愛上了伊川山水,有時興致上來,他還獨自驅馬前往伊川遊玩,《伊川獨游》道出了歐陽修在伊川遊玩的興致勃勃:「東郊漸微綠,驅馬忻獨往。梅繁野渡晴,泉落春山響。身閑愛物外,趣遠諧心賞。歸路逐樵歌,落日寒川上。」多次言及他與友人泛舟伊河之上,欣賞伊河兩岸的秀麗風景。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錢惟演之子錢曖知道歐陽修對伊川戀戀不捨,就問他伊川為何讓他如此魂牽夢縈,歐陽修再次回憶起伊川山水:「之子問伊川,伊川已春色。綠芷雜芳浦,青溪含白石。山阿昔留賞,屐齒無遺跡。惟有岩桂花,留芳待歸客。」言此時伊川應該春暖花開,芳草如茵,水流潺潺,山岩上的桂花孕育着芳香,等待友人的歸來。言外之意,伊川的山水不僅是客觀景物,更是歐陽修的心靈伴侶,在等着他歸來。
2 「曾是洛陽花下客」
歐陽修鍾愛洛陽牡丹,曾做《洛陽牡丹記》,晚年言自己「曾是洛陽花下客」,以此表達自己曾經有過一段最為快樂自在的時光。歐陽修雖在洛陽僅三年,但終生不忘伊川山水,在《夜行船》中寫道:「憶昔西都歡縱,自別后、有誰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細尋思、舊游如夢。今日相逢情愈重,愁聞唱、畫樓鍾動。白發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誰相送。」言自己一生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在伊川暢遊山水,在洛陽欣賞牡丹,以致每次想起青年時光,都會生出無限感慨,既是對青葱歲月快樂時光的無盡追憶,也是對後來宦海浮沉的無限感傷。如果說洛陽牡丹給歐陽修的是雍容華麗的詩酒風華,那麼伊川山水給歐陽修的則是安靜閑適的心靈撫慰,也養成了歐陽修終生寄情山水之樂、得之心寓之文的習慣。
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闊別洛陽十年的歐陽修途經洛陽,寫下了《再至西都》,感慨自己離開伊川后宦海浮沉,當年作為人生伴侶的青山綠水、魚鳥芳草應該嘲笑自己忘記了當初在伊川時的閑散自如,變得如此面目可憎,少了幾分從容淡定,多了幾分官場庸俗:「伊川不到十年間,魚鳥今應怪我還。浪得浮名銷壯節,羞將白發見青山。野花向客開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閑。卻到謝公題壁處,向風清淚獨潺潺。」他再次回到當年與謝絳等人題壁的地方,感慨清風明月依舊,青山綠水常在,自己卻再不能履行舊約,與秀美山水相伴。
3 身寄伊洛慰鄉愁
北宋時期的伊川,以山水名聞天下,不僅吸引了張齊賢、富弼、范仲淹、文彥博等名相的青睞,而且成為諸多文人向往遊覽之地,也成為他們心中的隱逸之所和瀟灑之地。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從黃州遷汝州時,曾對他弟弟蘇轍說:「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水南卜宅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說他們的父親蘇洵最喜歡洛陽,自己曾聽父親講過到伊川的茂林修竹,充滿了對伊川的想像。他在看郭熙畫《秋山平遠》時,就覺得其中的景色便是伊川山水的寫照:「伊川佚老鬢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陽。」希望自己未來能夠到伊川看秋山,可惜蘇軾未能到汝州上任而病逝于常州,伊川之游也成為他的遺憾。
在歐陽修、蘇洵的影響下,蘇軾、蘇轍都將伊川山水視為隱居之所。文彥博功成身退而歸居伊川,蘇轍便說:「方將翱翔嵩、少之下,溯回伊、洛之間。身寄白雲,堂開綠野。釋鼎鍾之重負,收竹帛之餘光。」認為歸隱伊洛可以看天上雲捲雲舒,賞門前花開花落,輕鬆自在。他在送好友去洛陽任職時也說:「歸去伊川瀟灑地,不須遺念屬清湘。」認為伊川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可以暢遊,可以賦詩,到伊川遊賞山水,就不會再思念家鄉。這既是勸勉之語,更是從梅堯臣、謝絳、尹洙、歐陽修、蘇洵等人的切身感受對伊川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想像。
行文至此,眼前不禁浮現出北宋詩人們或泛舟或驅馬游于伊川山水之間的興致盎然,歷歷入目的便是一個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勝:水寨、白沙、江左、半坡、鳴皋,正是伊川山水之美的歷史記憶;不能忘卻的則是一個個有着人文故事的古蹟:彭婆、呂店、白元、葛寨、酒后,也是伊川人文之美的文化故事。
(曹勝高,洛陽人,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