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0月20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穿越大半個中國,奔向大西北。」本月初的8天小長假,許多中東部省份遊客接連西行。甘肅作為其中一域,長假之后披露的「成績單」可喜可賀。
「沒必要拍那麼多啊,夠發朋友圈就行了,多的還要刪除。」張掖丹霞地質公園保安大哥的一句話,傳遍了神州大地。還有媒體以活潑的風格報道「大西北終於也被『網紅』的風刮懵了」,收穫到豐厚閱讀量。
國慶中秋長假的最後一天正好是「寒露」節氣。之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甘肅甚至西北的旅遊,還能繼續「火」嗎?
長假結束了,氣溫亦驟降,西北的多數景區亦是「人走園空」。「寒露」之后接着就是「霜降」,還想繼續刷屏朋友圈,甘肅旅遊「破繭成蝶」的路,任重道遠。
知名度和實力相比,嚴重不匹配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也許是歷史文化資源太富集,甘肅人比較喜歡講歷史。兩千年前,被高原、山脈、沙漠、草原包圍的狹長區域河西走廊,站在了那個時代「對外開放」的前沿。
其實,除此之外,蘭州的黃河文化、甘南的藏地秘境、隴南的江南之韻、隴東的黃土高坡……一路暢遊,移步換景。同時,各地美食也隨着風土人情變化而豐富多樣。
「甘肅的知名度,與其實力非常不匹配。這裏有美景,有美食,民風淳朴耿直。」來自廣州的自媒體《碼頭青年》主編林飛說,原先以為甘肅黃沙漫漫,到處都缺水乾旱,但到了之后才發現卻是物產豐饒,這裏也有「塞上江南」。
比如,蘭州百合和苦水玫瑰、定西中葯材、隴南橄欖油和花椒、甘南氂牛肉、河西走廊的鎖陽和肉蓯蓉、敦煌李廣杏……一路走過,不同地域,不同的特產,總能讓遊客連連驚喜,滿載而歸。
「除了海洋,甘肅擁有地球上所有地貌」。確實如此,沙漠、草原、冰川、戈壁、森林、湖泊、濕地……應有盡有。豐富的地理景觀,決定了甘肅的特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一直會「刷新」初訪者的認知。
專家聲音:好資源「不等於」好產品
「把優質旅遊資源等同于品牌旅遊產品,這是一個誤區。」蘭州文理學院文創鄉創學院院長、甘肅旅遊智庫秘書長高亞芳教授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分析,對資源過於自信、自我估值和遊客體驗價值之間落差較大,「有說頭、沒玩頭」的資源狀態,不會有較大市場吸引力。
甘肅雖是文旅資源大省,但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亞芳認為,甘肅旅遊發展面臨着一些問題,相當長時間制約其「火起來」。比如:「三小時旅遊經濟圈」中,消費人群規模小、消費能力不足;用於旅遊資源開發的人財物和創意策划、規劃設計等匱乏;交通通達性、便捷性和網絡化不足;東西狹長,點線面連片開發難度大;等等。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再優質的旅遊資源也不等於好產品,更不等於好品牌和大IP。」高亞芳表示,資源只有在保護前提下科學規劃、品質化、市場化開發,配套優質服務基礎上,達到「三吃七住」旅遊活動規律,才能成為基本旅遊產品,即一個旅遊景區或目的地。遊客在此地遊玩和願意停留時間超過三小時,才會心甘情願消費一頓正餐;超過七小時遊覽、休閑,加之有一定夜間活動和項目,才會有意願留宿,成為過夜遊客。
高亞芳坦言,當前,甘肅旅遊產品升級迭代較慢,大多產品在1.0版本升級階段,而市場消費主流的「80后」、「90后」需要的網紅效應、潮品和文化性、審美性和度假型,以及沉浸式較高產品供給滯後,即旅遊產品市場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
「后疫情時代抓住機遇,打好安全旅遊、生態旅遊、朋友圈定制、西北文化體驗、優質低價、隴佑(華夏)鄉愁『六張牌』。」高亞芳如是建議。
瞄準高端市場,缺乏與之匹配的服務
甘肅最經典的旅遊線路之一是絲路游。「在泰國,中國絲路游是高端遊客青睞的,普通遊客會考慮成本。」泰中(西北)商會會長虎炎告訴記者,絲路游首先交通成本高,其次路程長、耗費時間久,各方面選擇來看都是偏「有錢、有閑、有文化」遊客群體的選擇。
也許是基於成本的被迫「高端」,但確實,甘肅多地近年旅遊發展中多有定位「瞄準高端市場」這一描述,比如沙漠越野、徒步穿越、戈壁汽車拉力賽等「體育+旅遊」活動,還有星空酒店、帳篷酒店等創新型接待產品。
「因為定位是做高端市場,瞄準高消費群體,所以價格對於我們來說,會感覺有一點高。」來自深圳的年輕人唐麗玲告訴中新網記者,其實大多數「想出來旅遊,並且有時間旅遊」者,恰恰是普通上班族,這是一個很大基數。
唐麗玲還說,高消費人群對旅遊資源和服務設施的要求,相對會更高。如果這方面沒有跟上,體驗感差了,也很難有長遠的發展。
圍繞「精品絲路」主題,甘肅推薦旅遊的「定位」,這10年間先後變換了3次,先是「多彩甘肅」,接着「絢麗甘肅」,目前正熱推「如意甘肅」。正在快速轉型發展的甘肅,旅遊宣傳語幾度變更也引起關注。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把多勛認為,宣傳語頻繁更換是因為該省旅遊產業還處於「波動」的成長期,這具有一定歷史和階段的合理性。近年來,甘肅旅遊人次和收入均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全國增長幅度靠前的省份之一。在這快速趕超期,各級政府和社會都對旅遊產業發展有很高期望,容易引發定位波動。
「好客山東」「清新福建」「多彩貴州」「大美青海」「七彩雲南」「老家河南」等多省經典旅遊宣傳語早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詳。把多勛說,這些省份也曾經歷過「波動期」,只是甘肅波動持續時間最長,而有些省份十年前就進入分形、分類、分區營銷。
省級層面的變換,影響着所轄市縣也善變。比如,省會蘭州2012年經論證提出「中國西北游·出發在蘭州」,這是一個跨地域大概念,突出「出發」二字着眼于西北,但又不局限於西北,它着重體現了蘭州在西北文化旅遊中的中心位置和連接西北地區文化旅遊資源的紐帶作用。
然而,僅五年之后,不溫不火之時,「出發」被「相約」替代。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前者把蘭州定位在「西北游出發地」,事實上是把「旅遊目的地」的概念從蘭州這一座城市擴大到甘肅,甚至西北。雖然遊客會從蘭州分散,但終究大部分會走甘肅境內。並且,如果蘭州把集散地的服務致力提升,其效應將是無法比擬的。
把多勛建議,當前甘肅旅遊發展趨于成熟,眼下最重要的是旅遊宣傳語要穩定下來,並加強營銷,穩定客群市場,形成對市場的精准認知。「營銷投入的經費、選擇的方式和長期不懈的做下去,甚至比口號本身更重要。」他說。
借西北游熱度淡出曾經頻出的「調侃」
大數據顯示,「大西北」國慶長假熱度暴增475%,蘭州躋身全國熱搜城市第4位,並躍升為全國十大熱門目的地。
然而,這些年,甘肅人總能聽到一句:「你們會騎駱駝上班嗎?」於是,西北唯一「985」高校蘭州大學「順勢」推出《駱駝證》,以萌趣自嘲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她的幽默和包容,也惹得眾人很想來探密。
駱駝證的背後,是外界對甘肅印象還停留在一些詩句里,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春風不度玉門關」……人們似乎忘了,已過千百年,甘肅早就變了。
隨着古絲綢之路旅遊線路走俏,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達,甘肅旅遊慢慢走入外界視野。令人們更加期盼的是,甘肅旅遊如何借勢「走出去」,迎來它真正的「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