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紫禁建城600年 「神獸」齊聚慶生

時間:2020-09-11 10:06:56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紫禁城最初是什麼樣?首度展出的漆紗是否可以複製?太和殿的脊獸都有哪些?……在10日開幕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觀眾將一一找到答案。這場大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紫禁城六百年走過的風雨興榮。

  據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張傑介紹,展覽中有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比如一件二百餘年前鑲嵌在乾隆寧壽宮花園符望閣的漆紗、首次同時展出的太和殿10隻脊獸,還有可以看出自明代至今故宮的變化《徐顯卿宦跡圖冊》等。

  據介紹,展覽在午門區域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呈現,這是故宮內最大展廳。參觀由午門西馬道進入,東馬道離開,展線全長256米。展覽以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線索,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概況,方便觀眾理解貫穿於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18節點理解「時」「空」變化

  600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在午門展廳西燕翅樓,明代翰林官員徐顯卿完成的《徐顯卿宦跡圖冊》將解開這個謎題。張傑介紹,這本圖冊記錄了徐顯卿的成長歷程和仕宦生涯。此次展覽選取其中兩頁,觀眾可形象看到距今400多年前,即明代中晚期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如果細看,觀眾可以發現故宮的變化。」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展廳寧壽宮區展出的一件漆紗格外引人注目。符望閣漆紗是一種特殊織物,原先鑲嵌在寧壽宮花園符望閣一層的欄杆罩上,正反面皆有相同圖案裝飾,又能完全透光,製作工藝久已失傳。

  符望閣所在的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休」後打造的專屬宮殿群。1773年,南方匠人們織造好十餘片漆紗,千里迢迢送入故宮,成為符望閣裏「紗窗」。經現代科技手段探測,符望閣的漆紗是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這件漆紗製作於1773年,這是它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不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表示,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

  另外,紫禁城著名的脊獸也被搬到展廳。狄雅靜告訴大公報,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象徵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雖然各個脊獸都展出過,但這還是太和殿的脊獸首次一起展出。」張傑說。

  展覽至11月15日結束

  東雁翅樓展廳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採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發展景象。講述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走出東雁翅樓,展覽仍在繼續。張傑表示,這裏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才是一個巨大的「展廳」,觀眾可以在裏面找到9處「地標」建築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這座城獨特的魅力。展覽於將於11月15日結束,觀眾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