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賽事旅遊」匯廣州 羊城八景換新貌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廣州是擁抱山水的城市。自宋代起,羊城八景的評選便如同一部流動的史詩,記錄着廣州城建發展歷史。從宋代「扶胥浴日」「大通煙雨」的詩意開篇,到今天「塔映花城」「黃埔雲帆」的生態畫卷……乘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首次由粵港澳聯合承辦的東風,擁有千年歷史底蘊的「羊城八景」最新評選名單日前揭曉,掀起新一輪「賽事+旅遊」深度融合的花城打卡熱潮。\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廣州報道
貫穿宋元明清
古八景多變遷
宋代以後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旅遊活動逐漸普及。「八景」作為各地城市精心遴選的代表性景觀,滿足了人們對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的審美需求,也推動了地方旅遊文化的初步發展。
﹏ 宋 ﹏
宋代的廣州是嶺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全國最大港市,宋代也是廣州城垣發展高峰期,廣州城擴建和修築達20多次,修築了子城、東城和西城,史稱「宋三城」。不過,宋代廣州城內的人文景點不多,想要觀賞美景都得跑到郊外甚至城外。因此,宋代「羊城八景」分布,東到扶胥,北抵石門,且絕大多數集中於「二山一水」,即白雲山、越秀山、珠江,城內僅「光孝菩提」一景。
﹏ 元 ﹏
元代「八景」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大多距離城區十分遙遠。元代的八景中延續了宋代四大水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大通煙雨」「蒲澗濂泉」,說明元代廣州城市發展與宋代相差不大。例如,「扶胥浴日」是宋代社會文化的延續,表明當時港灣淤積不嚴重,洋舶仍能出入扶胥港;「石門返照」「大通煙雨」兩景,也因為北江、西江、大通滘口地形變化不大,仍為交通要衝之地,市鎮繁華,景色美麗,故仍列入八景之中。
﹏ 明 ﹏
明代的廣州城進行了多次改造和擴建,城牆往北至越秀山,修築了鎮海樓,往南至珠江邊,保護人口日益密集的沿江商業區。城北部(今廣州中山路以北地區)為行政中心,分布重要衙署,城南沿江地帶則為繁華商貿區,城外街區亦有所發展,西關、東關、南關等地已建置有商業區和街道,城市發展逐漸突破城牆的範圍。明代八景大多分布在城區西、南部,這一現象,源於明代廣州城西部、南部得水路交通之便,發展成為繁華街市,也表明當時廣州建設的重心轉向城中,八景中融入更多城市建設和人文精神的元素。
﹏ 清 ﹏
清代評選「羊城八景」的審美更加多元化,選址範圍更廣,涵蓋城內、城外和東西城郊。清代八景新增「琶洲砥柱」「東海魚珠」,更能凸顯廣州外貿興旺的特色。「琶洲砥柱」即琶洲塔。琶洲地處從珠江入廣州城的水路要道之上,因此成為海船進入廣州城必須過的三關(琶洲、海印石、海珠石)之第一關,琶洲塔亦成為清代外來船隻的導航標誌,反映出清代廣州外貿的興旺。「東海魚珠」則在琶洲東面的黃埔港附近,晚清設有魚珠炮台,同樣反映黃埔外貿地位的加強。
融合生態科技
新八景添活力
2025年,在粵港澳三地攜手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前夕,廣州再次評選出「羊城八景」,既是以新面貌呼應體育盛事,也生動映照出廣州在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道路上的重要發展成果。此次評選最大亮點,是打破了傳統的「一點一景」,以「打包式」呈現景觀風貌,以點為主、點面結合,勾勒出廣州的多元芳華。
「元老級」越秀公園再入選
細數最新一版「羊城八景」,當中既有「越秀風華」等老面孔,也有「歡樂長隆」等新生代景觀,還有新舊融合的新片區。此次越秀公園被納入「越秀風華」再度入選,可算是從元代「粵台秋月」起就從不缺席「羊城八景」的千年元老。千年時光流轉,城市滄桑巨變,越秀山蒼翠如昔,可見廣州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始終如一。
以「黃埔雲帆」入選的南海神廟始建於隋代,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制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海神廟,更是見證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其首次入選可以追溯到宋元兩代八景中的「扶胥浴日」,描繪的是在南海神廟小丘上浴日亭處觀珠江日出的景色,蘇軾曾遊覽賦詩,今亭內立有蘇軾《浴日亭》詩碑。如今,南海神廟與黃埔軍校一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近現代革命搖籃再次入選羊城八景,該命名取自李白「直掛雲帆濟滄海」詩意,既承續「扶胥浴日」「黃埔雲檣」的歷史文脈與海洋意象,亦寓意廣州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進程中向新求強的願景。
「南沙旭日」呼應《南沙方案》
2011年,南沙以「濕地唱晚」之名首度躋身「羊城八景」,2025年「南沙旭日」再度入選,標誌着南沙從「濕地孤島」到「灣區門戶」的時代跨越,一條20公里黃金海岸線,串聯天后宮、蒲洲花園、國際郵輪母港、虎門炮台遺址、南沙濕地公園等七大節點,形成山海聯動、古今交融的超級文旅航母,同時也呼應了《南沙方案》將南沙從「廣州新區」擢升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門戶」的國家頂層設計。
「歡樂長隆」此次是首次入選八景,但其實已經與廣州人相伴多年。同樣是首次出現的廣州文化館、大灣區藝術中心、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等,則是新近落成不久的新地標,展現出廣州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活力,未來或將成為一代人的文化記憶。
話你知/「八」象徵完整和諧 「景」呈現地方文化
為什麼是「八景」?「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完整與和諧,而「八景」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的宋迪《瀟湘八景》。北宋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為題材創作了八幅山水畫,命名為「瀟湘八景」,如「平沙雁落」「漁村夕照」等,受到當時文化界高度推崇。書法家米芾為其題詩作序,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記載,使得「八景」成為一種文化範式。如今,翻開宋代以後的地方志,不少地方都有八景記錄,當時的地方官員逐漸將八景作為地方文化象徵,納入地方志、碑刻和官方文獻中,成為地方治理的一部分。
地方志中的「八景」,大多為當地山川河流、流泉飛瀑、花朝月夕、晨鐘暮鼓、煙柳畫橋、漁歌樵唱等,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當中很多也與名人軼事聯繫在一起。與「八景」相關的內容,多出現在舊志的形勝、古蹟、藝文等部分,明清很多志書的志首輿圖中還收錄「八景」圖並配以詩文介紹。
廣州的「八景」評選從宋代開始,目前可見到的最早收錄有關「羊城八景」的地方志書為明成化《廣州志》,時稱「廣州八景」。清乾隆《廣州府志》中,收錄了由宋至清的四組「羊城八景」,實證這一延綿千年文旅IP的開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