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傅春桂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世界「喧囂」,人心浮躁,靜心閱讀的人越來越少,着實令人忐忑。
01 這個世界很喧囂
「百度」對「喧囂的世界」定義是:現代社會快節奏、信息爆炸、競爭激烈、互聯網無處不在的環境。按照這個定義,這個世界確實很喧囂。
俄烏戰爭、巴以衝突、關稅壁壘……正在演奏一曲不和諧的交響,無數人焦慮不安;
業態更新步伐疾,行業競爭很激烈,生活節奏非常快,需要不斷適應這種快速變化的環境,不少人徹夜難眠;
科技狂奔的腳步聲與人工智能覺醒的嗡鳴聲交織在一起,既讓人憧憬明日天堂,又讓人擔憂未來變數;
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如海嘯般湧來,既豐富又複雜,讓人難以分辨和選擇,最終只能在方寸之間的手機屏幕上,碎裂成無數個真假難辨、轉瞬即忘的時間泡沫……
02 喧囂帶來的是浮躁
我的腦海中時常閃現這樣兩幅圖景:多年前,火車上、公交車裡、公園內,總有人手捧一本書、或是一本雜誌、一張報紙,低着頭專註閱讀,並時而眉頭一皺,時而會心一笑。現如今,地鐵裏、高鐵上、公園內,也有無數人低着頭,但指尖卻在冰冷的屏幕上飛快滑動,很難再見低頭閱讀的身影。
我也時常在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思來想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喧囂的世界,過度的噪聲和壓力,人心變得浮躁了。正是這種浮躁,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對深度學習和讀書失去興趣,有的幾乎忘記了如何靜下心來讀完一本完整的書----
從小到大接受的死記硬背學習方式,讓人難以體驗真正掌握知識的成就感,一旦遇上短視頻和社交平台持續不斷提供的新鮮、輕鬆和刺激,閱讀便成了痛苦的過程;
短期經濟回報成為潛意識的篩選標準,「讀這本書能賺更多錢嗎?」於是乎,有人將不能立即變現的知識歸為「無用」;
每天接收相當於古人一輩子的信息量,給人提供了「偷懶」的可能,讓人產生對深度原著閱讀的拒絕;
世事變化太快,一時難以適應,工作或生活壓力帶來心理焦慮,失去閱讀的心境;
長時間通勤、加班消耗了大量精力,「太忙」「太累」「沒時間」,成了理所當然的自我安慰;
現代科技開發的捕獲人的註意力的先進技術,個人意志力很難與這些精心設計的產品抗衡……
是現代技術讓人不再需要讀書了嗎?非也!因為現實已經告訴我們:世界從未如此「現代」,人的內心卻從未如此「空白」。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少了「精神食糧」的填充。
03 讀書是療愈浮躁的「良方」
要在喧囂中克服浮躁,找到內心的寧靜,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平衡自己的生活。讀書,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因為,書籍是精神食糧,讀書是一場雖然艱苦但卻愉悅的修行。
當我們翻開書頁,便開啟了一場與靈魂的對話,你需要凝神靜氣,跟隨作者的思緒,在字裡行間構建自己的想象世界。這份專註,是療愈浮躁的「良方」。
讀書能給人以深度,繼而不再浮躁。
我們誤以為刷手機是在「獲取信息」,但那些零散的知識點,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無法串聯成美麗的項鏈。
一方面,一本書,或是一篇文章,無論小說、歷史還是科普,都提供了一個繫統、完整的思想框架。讀《紅樓夢》,我們窺見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與人性的複雜;讀《人類簡史》,我們獲得的是俯瞰人類文明演進的宏大視角。有時候,一個觀點可以帶給我們突發的靈光閃現,一段話可以帶給我們深刻的人生啟迪。
另一方面,哲學、人文、管理、經濟、科技等各類專業知識,都有極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唯一的路徑就是細細「讀」、慢慢「嚼」。
這種深度、繫統的知識建構,是任何碎片化閱讀都無法替代的。它讓你言之有物,思之有據,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
一個有深度的人,是不會浮躁的。
讀書能給人以寧靜,繼而不再浮躁。
閱讀是一種有效的「心智冥想」。專註於書中的世界,可以幫助我們暫時從現實生活的壓力和煩惱中抽離出來,降低心率,緩解緊張情緒。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發現,每閱讀6分鐘,壓力水平能降低68%。
一個安靜的角落,一本好書,便可度過一段充實而美好的時光。當現實的壓力令人窒息,當內心的焦慮無處安放,書籍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避風港。它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療愈。
沉浸在別人的故事裏,讓人釋放自己的情感;領悟智者的智慧,讓人豁然開朗。英國作家毛姆曾說:「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
這份在靜謐中獲得的內心秩序與寧靜,是刷再多的搞笑視頻也無法給予的慰藉。
一個寧靜的人,是不會浮躁的。
讀書能給人以智慧,繼而不再浮躁。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靜下心來讀書,如同為心靈開啟一場深度的滋養之旅。
通過閱讀,我們與古今中外的智者對話,吸收他們的智慧與感悟。能幫助我們構建一個獨立、豐盈的內心世界,減少對外部喧囂的依賴,獲得更穩固的精神支柱。能讓我們的思路更為清晰,內心的洞察力更加敏銳,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深刻的感悟,更能保持對世界的理性思考和積極情感,繼而在讀書學習中「凈心、悟道、追夢」。
通過閱讀,能讓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的影響。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知讓多少虛度光陰的年輕人幡然醒悟,變得珍惜時間、珍愛生命,煥發出無限的青春活力。
通過閱讀,能讓我們走進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動機、情感和困境。這種「角色代入」的體驗,能增強同理心與情商,極大地鍛煉我們理解他人、感知複雜情感的能力,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變得更善解人意。
一個精神充盈、善解人意的人,是不會浮躁的。
讀書能給人以力量,繼而不再浮躁
《禮記•學記》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讀書、品書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思想碰撞、心靈融合的過程,通過這種特殊形式的交流與溝通,讓我們能更好地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什麼是人生的幸福和價值,明白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追求什麼、捨棄什麼,還能反思和發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更好地認知自我、校正自我,從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塑造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放下手機,沉浸於書本時,是在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註意力。這種讓大腦專註於線性和邏輯性文字信息的鍛煉,能強化深度思考,大大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文字本身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閱讀時,大腦需要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畫面、聲音和情感。這樣一個主動的創造過程,相比被動接收圖像的影視,更能鍛煉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
多讀幾本當代偉人的書,前行方向自然更明朗了,世界觀和方法論自然更清晰了,思維能力自然提升了,人生格局自然打開了。
多讀幾本古代先賢的書,德性修鍊自然厚重了,面對喧囂帶來的種種煩惱,更能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了,心態自然沉靜了。
多讀幾本文學作品,會在閱讀中吸收優秀的語言表達、修辭手法和行文結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經常閱讀高質量文本的人,其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水平自然會得到提升。
多讀幾本與自身職業有關的書,專業水平自然提高了,業務能力自然增強了,工作業績自然提升了,成長進步自然加速了。
知識就是力量,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會浮躁的。
04 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和能力
一個人是否想讀書,是進取力的體現;是否會讀書,是學習力的體現;是否能堅持讀書,是意志力的體現;是否會用書,是行動力的體現。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幸福和力量。
真正持久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內在好奇心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而非外部壓力。當我們找到與自己生命經歷共鳴的知識,體驗到「恍然大悟」的快樂時,學習就不再是負擔,而成為一種自我完善、「我想讀」的自然需求。
興趣是最好的嚮導,好讀書、會讀書的人,會尋找興趣的入口:不執着於晦澀的經典,也不強迫自己讀「難啃」的書,而是從一本感興趣的懸疑小說、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甚至一幅精美的繪本開始,再找一個舒適的角落,泡一杯清茶,暫時將手機調至靜音或放在另一個房間,讀着讀着,時間長了,油墨的清香、翻頁的沙沙聲,自然成了一種享受。
真正會讀書的人定會潛心領悟精髓。古人言:「水靜極而形象明,心靜極而智慧生。」只有潛下心來,下功夫去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才能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博採眾長、廣泛涉獵是讀書的又一要義。英國哲學家、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面對浩瀚的書籍,只有以海納百川、求索不息的精神,從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開始,從職業最需要的方向突破,找到學習與自身需求的連接點,有所側重地、為我所需地閱讀,才能培養學習興趣,夯實知識根基。
讀書要有良好的習慣。經常閱讀的習慣需要慢慢培養,不必強求自己一開始就能讀多長時間,每天睡前放下手機,專註地讀15分鐘,慢慢地,閱讀就會像餓了要吃飯一樣自然了,沉浸於書中的150分鐘都會不知不覺了。
讀書需要持久的堅持。讀書過程中,要註重藉鑒在讀中學、在讀中思、在讀中問、在讀中講、在讀中行等學習方法,發揚擠勁、鑽勁、韌勁,持之以恆,方能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用書。「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讀書和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只有克服學習和應用不統一、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為裝點門面而學、學一套做一套,以及被動應付、過度功利化等不良情緒,才能真正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05 是時候靜下心來讀點書了
人生就是一本書,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其實你不用去遠方,好「夥伴」就在你身旁。「書中自有黃金屋」,好讀書,讀好書,與書為伍,與書為伴,可以讓我們更加強大、更有成就。
讀書不是在否定科技,而是在手機屏幕和紙質讀本之間尋求平衡點,在文化傳承和現代文明之間尋求結合點。
世界越喧囂,靜心讀書的價值越珍貴。它能讓我們涵養寧靜的心境、安放漂浮的靈魂、培育睿智的理性,將人生的「書」寫得更加精彩。
喧囂帶來的,是浮躁的心境;書籍賦予的,是靜謐的豐盛。
是時候,為自己按下暫停鍵,靜下心來,讀點書了。(文/劉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