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漁光•掠影 無意中發現漁光村很靚,驚為天人

時間:2021-04-25 11:52:16來源:大公報

  圖:單位設有陽台,居民可在半開放環境下閱讀和唞氣,設計非常貼心。

  又是土地問題!香港住屋需求大,建公屋也要方便、快捷,合乎最大成本效益。結果是,現今的公共屋邨好像倒模,沒什麼設計可言。反觀昔日的公屋,人性化得多,重視環境與居民的生活的融合。可惜的是,這些特色舊屋邨年華老去,逃不過清拆重建命運。

  約有60年歷史的香港仔漁光村,預計在2023年便要清拆。有關注團體就透過文字、相片、手繪建築圖,記低漁光村的特色,以及人情故事,留下一點回憶。

  樓名美麗

  屹立山上近60載

  曾獲讚譽「名字最美屋邨」的漁光村,依山而建,屹立接近60年。何以吸引年輕一代眼球?「有次去香港仔郊野公園,無意中發現漁光村很靚,驚為天人,點解咁靚㗎?」以社區故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團體「城市日記」項目負責人黎穎詩博士說。

  於是,黎穎詩便想更深入了解這條屋邨,在南區區議會支持下,展開了「同話漁光村」計劃,希望為這個特色公屋留低一點記錄。「漁光村整體都很靚,顏色線條配合得宜。我特別欣賞漁光村的走廊和露台,以及村裏種植了很多樹木,充滿生氣,令居民住得很舒服,很有吸引力。」

  項目另一負責人張琬婷對大公報記者說,漁光村設計很特別,樓宇內採用了中央走廊設計,走廊空間闊大;而且設採光天井,光線十足,空氣流通,令居民生活很舒服,「街坊人情味很濃,平日他們會拿果皮出來曬」,的確,邨內處處都見到居民的生活點滴。

  獨特渠蓋

  如倒轉布甸

  阮達祖的設計很細心,小至水渠蓋也為居民多花心思。他利用倒模鑄鐵鑄造凸起的水渠蓋,置於樓梯轉角位,方便排水之餘,也考慮到樓宇四周有很多樹木,設計像「倒轉布甸」的去水渠蓋便有隔走樹葉的功能,以免渠道淤塞。

  漁民上岸

  五幢樓成聚居地

  漁光村是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第六座屋邨。話說1960年代,政府計劃發展香港仔,但要先解決漁民的居住問題,漁光村就成了漁民上岸落腳地。村內五幢樓宇:白沙樓、順風樓、海港樓、靜海樓和海鷗樓,名字都跟海洋和漁業有關。

  漁光村分兩期落成,第一期的白沙樓、順風樓、海港樓,於1962年入伙;第二期的靜海樓和海鷗樓於1965年落成,兩期合共提供1110個單位,容納7077人居住。當時房協因應香港仔低收入家庭經濟能力有限,特意興建較「簡約」的海港樓,住戶須共用廚房、洗衣房及廁所浴室,租金也較便宜,直至1982年才改建一戶一廚廁。

  2018年,房協有意重建漁光村,並推出首個「暫租住屋」過渡性房屋計劃,預計在2023年,漁光村便會分期重建。

  窿窿牆壁

  通風無敵

  1958年,房協委託着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設計漁光村,他巧妙地利用「窿窿牆」設計加強樓宇的通風,即樓梯間的矮牆是由圓形及正方形的石屎通花磚交錯而成,通風之外,光線還能透過「窿窿牆」進入樓宇,令梯間給人開揚通爽的感覺。

  光猛走廊

  寬敞舒服

  現今新屋邨追求空間效益,走廊空間愈少愈有效益。漁光村很不同,走廊寬闊,很有空間感,通風和採光都十足,居民可以利用走廊空間活動、種花、曬果皮、掛臘腸等。

  開闊陽台

  寫意空間

  公屋雖為基層市民而建,但漁光村的建築一點也不Hea,完全顧及居民的生活質素。阮達祖特意設計了陽台,讓居民享受陽光,同時也方便居民晾曬衣服、種植物、曬果皮。記者見到有居民會在這個開揚空間,替小孩修剪頭髮。建築師的細心,令條邨很人性化。

  大公報記者 郭恩卓(文) 文澔(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