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38年6月,宋慶齡(左四)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
作為國際知名自由港及曾經的英屬殖民地,香港特殊的戰略地位和開放環境,使之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活動中心之一。抗戰時期,香港不僅是祖國和盟軍獲取援助物資的重要交通動脈,也充當了中國與國際社會聯繫的橋樑,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且獨特的作用。
在主題展覽「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的香港專區,一張宋慶齡女士與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廖承志等人的合影引人注目。照片拍攝於1938年的香港,當時內地已經烽煙四起,香港尚未淪陷,但香港各界的救亡活動已經開始廣泛開展。當年6月,宋慶齡以其特殊身份和廣泛影響力,聯合中共駐香港辦事處的廖夢醒、廖承志等,以及愛潑斯坦等國際友好人士,在香港領導成立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
該組織利用香港國際聯繫廣泛等有利條件,通過出版《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等方式把中國民眾的深重災難和中國戰場的緊迫需要傳達給國際社會,為中國抗戰募集了大量資金和物資。此外,保盟通過幫助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醫療網、在各地設立慈善機構等方式,致力於抗日救亡運動達三年半之久,一直堅持活動到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佔領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