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杯靈雙渡 尋覓佛跡/龍眠山 文圖

時間:2020-06-05 10:58:19來源:大公報

杯靈雙渡最狹窄處「一線脊」

  香港山奇水秀早在唐代已鼎鼎有名,韓愈、劉禹錫等騷人墨客就曾留下墨寶及詩詞。若論最早賞識香港之美的人,則非南北朝時代的「傳奇人物」杯渡和尚莫屬。杯渡和尚由中原而來,為香港佛教創始者,他曾錫住的杯渡寺及靈渡寺,也是香港最早的佛教古剎。由杯渡寺到靈渡寺,跨越屯門的一系列崇山峻嶺,被稱之為「杯靈兩渡」,全長15公里。對熱愛挑戰的行山者而言,這是必行之路線。

  杯渡寺又名青山寺,位於屯門大青山下。大青山海拔580多米,是屯門最高峰,又因為其山形挺拔,直插雲天,因此被列為香港「三尖」之一(另外「兩尖」則是位於西貢區的釣魚翁及蚺蛇尖)。到杯渡寺一般有兩條路線,從西鐵綫最後一站屯門站落車,或搭輕鐵在青雲站下車,走到興才路,轉楊青路,看到一個前往「青山古寺」的鮮紅色指示牌,右轉就是青山寺徑。沿途所見,都是古色古香的寺廟或精舍,也有一些村落。走過「挹曉亭」,就是青山寺的牌樓,正面有「香海名山」四個大字,由深諳中文的前港督金文泰所書,背面則題有「回頭是岸」,頗具警醒之意。沿着斜坡走約30分鐘,就到達了青山寺。

  在青山腹地的邊緣縱走

  青山寺的規模雖不及黃大仙廟,唯勝在歷史悠久,早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文物,寺的後面有「杯渡岩」,為杯渡和尚落足之處,初建為「杯渡庵」,幾經改變,發展為今日的青山禪院。旁有「高山弟一」四個大字,「弟」通「第」,據說是韓愈書寫。

  轉回青山寺前的大道,右手就是上山之路,先經過青山亭,可稍事休息,遠眺屯門海景及屯門市區建築群。大青山既為香港「三尖」之一,行山徑陡峭難行就是應有之意。約行2公里,就到了「韓陵片石亭」,為紀念金文泰第二次登山而建。左手旁就是大青山峰頂,建有發射塔,居高臨下,整個屯門、黃金海岸盡數眼底。屯門古有「十景」之說,大部分景點就在青山寺至青山巔峰之間。

  登上大青山後,大部分行山者會取原路返回。但要挑戰杯靈雙渡,這才是熱身而已。「韓陵片石亭」的右手是一堆巨石,石下有一條小徑,由浮沙大路下降山坳,就是良景坳。沿途風貌,與香港其他地區的林木茂盛截然不同。這裏的山頭只長草,沒有任何一棵樹,名副其實的黃土低坡。從地質上看,香港這片土地的年代並不算久遠,山岩分化得不夠,表面上是碎石加浮沙,未變成土壤,缺少養分,因此只能長草,未足以長樹,亦因此群山逶迤,無掩無遮,一覽無遺。大青山之得名,想必是一片「青草山」之意。

  地勢高低起伏挑戰體能

  抵達良田坳,杯渡雙渡才完成一半,最艱苦的挑戰還在後頭。如果走累了,可從良田坳撤退,有大道通往市區。只有少數人繼續走向北面的山徑,登上近400米的乾山。由乾山而下,山路崎嶇而險峻,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浮沙滑倒,而最狹窄處只有一尺寬左右,膽大者可以一躍而過,但膽小者最好走曲線,從右邊下坡繞過去。繼續沿山脊而行,途中有鐵桿,可以攀爬而上。原來,這是駐軍的操炮區,到了操炮季節,鐵柱上會掛紅旗,老遠就可以望到,提醒行山者勿進入危險地帶。

  經過操炮區,前面就是靈渡山,又稱圓頂山,海拔也是接近400米。山雖不高,但對長途跋涉者來說,雙腿難免酸軟,肌肉疲勞也會導致抽筋現象,每登一步都會覺得吃力。山頂種有一些樹木,是人工種植的,也是此徑見到的唯一樹林。標高柱旁有椅子,可以坐下休息。從這裏回望,大青山仍然清晰,一路而來,山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心中充滿戰勝自我的欣喜,疲倦感一掃而空。

  從這裏下山,可能是最險峻的所在,好在有一條鐵鏈可助攀爬而下,向電塔而行,再由電塔右旁繼續下山。往左旁行,已接上石屎路,直通此行目的地──靈渡寺。靈渡寺是香港最早的寺廟,大門有鍍金對聯「靈氣所鍾山獨秀,渡杯而至石猶新」,佇立門前,讓人久久回味。1600年前,杯渡和尚由青山寺一路走來,到了靈渡寺,想必他多次往返盤桓。香港得天獨厚,好看的山不少,為什麼他獨愛屯門的大青山及圓頭山,這已是千古之謎。但踏着杯渡和尚的足跡,仍能感受這片山的清靈秀氣,歷久彌新。

  屯門「港版大峽谷」

  屯門風光奇特,最典型則是菠蘿山的大峽谷。名曰大峽谷,由良景邨出發,到了良田坳,由石屎路而上。這裏也是青山靶場範圍,看到「此路危險,不得擅進」的標示牌,就接近峽谷地帶了。峽谷下陷約20多米,土壤褚紅色,光禿禿的,都是風化的岩石,有人聯想美國的加州峽谷,因此被稱為「港版大峽谷」。雖說是迷你版,但足可一觀,令人感受香港山水風貌的多樣性。

  大峽谷是行山者最愛打卡的景點,人人來到此地,都會「搔姿弄首」,留下倩影,傳上網絡,戲說親臨美國大峽谷,足可博得一笑。

  繼續往前走,可見屯門堆填區,附近海灘下白泥則是觀日落的著名景點。流浮山距此不遠,海鮮不可錯過。

  話你知:杯渡和尚與香港

  提起香港先民,人們常說新界五大氏族。其實,杯渡和尚才是香港最有名的先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北朝時代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而杯渡將佛教由中原傳到香港,是香港佛教的鼻祖。

  杯渡和尚的本名無人能知,法號也早已湮沒。只因其隨身一個大木杯,遇河渡河,遇海泛海,時人稱之為杯渡和尚,其神跡類似另一高僧達摩的「一葦渡江」。達摩是印度僧人,杯渡也可能來自印度,但生活的年代比達摩略早數十年。

  關於杯渡和尚的事跡,最早見載於南北朝時代僧人釋慧皎的《高僧傳》卷十。兩人生活在同時代,可信度高。杯渡和尚先是在河北省一帶活動,後南下安徽九華山弘揚佛法,九華山成為中國佛教名山,杯渡和尚乃為始祖。到了劉宋的元嘉5年,即公元428年3月8日,他對一批信徒表示「貧道當向廣交之間,不復來也」。廣交之間,即現在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

  杯渡和尚一路雲遊,享有名氣。庾信有「飛錫邀來,杯渡遠至」之語,李白曾說「門深杯渡松」,杜甫也曾在寺廟題字「杯渡不驚鷗」,以示仰慕。北宋文人蔣之奇撰有《杯渡山紀略》,提到杯渡山在屯門,首次將杯渡和尚的歸宿同屯門聯繫在一起。清朝的新安縣誌中,已記載杯渡山、杯渡岩、杯渡井、杯渡庵、杯渡石柱等景點。如今,屯門又有杯渡路、輕鐵杯渡站等等,杯渡和尚與香港同在,也將香港與內地密切聯繫在一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