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楓橋夜泊」與「牧童短笛」

時間:2018-12-23 16:16:00來源:大公報

  

  寒山寺因《楓橋夜泊》聞名于世/資料圖片

  秋日,游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它建於梁代天鑒年間,已歷一千五百多年滄桑。它既非佛教某一宗派的祖庭,也少有高僧長駐弘法;最吸引遊客的,是唐人張繼的詩。沒有《楓橋夜泊》一詩,寒山寺斷不能從眾多佛剎脫穎而出,成為世界聞名的道場。內外人山人海,但香火不算鼎盛,這不奇怪,人們沖着一首詩而來。寒山寺歷代的經營者,對這一點是有充分的自覺,從門外牆壁到寺內長廊,《楓橋夜泊》一詩被世世代代的名人手抄。法書勒石,嵌于長廊一側,琳琅滿目。詩中所提到的「夜半鍾聲」依然敲響——每年除夕夜,一百零八下,旨在消除煩惱,增長福慧。屆時千萬民眾齊聚聆聽。如今經精心的商業包裝,財雄勢大的企業競購第一下,第二下,動輒百萬元。

  《楓橋夜泊》的普及率之高,更是驚人。國人不論,它還入選日本的小學課本。我佇立寺前,一遍遍地誦讀它,連帶地讀了另外一側的七絕,不由得感嘆:同是詩人,張繼憑一首以不朽。而成千上萬寫了同類詩的人,沉沒于底層。

  此詩為何經得住千年淘汰呢?苦思數天,得出這樣的答案:其一,恰到好處的切口。所謂「切口」,就是可進可退,所暗示的精神空間極浩渺的節點,也是感情的最佳爆發點。此詩所描繪的時間,是白霜滿天的下半夜,月已落,偶爾傳來鳥的啼叫,愁緒縈懷的詩人對着江畔楓樹,江上明滅的漁火,輾轉反側。船行近寒山寺時,竟聽到悠悠鍾聲。一個「客」字,點出游子的羈旅情懷。同理,杜甫《月夜》的切口,是長安城獨自望月,思念鄜州的妻小。李白的《靜夜思》,切口是客居之時,半夜醒來看到滿堂月光。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切口是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以後歸來,在村口偶遇兒童。這樣的地點與時間,是不可取代的。其二,抒發的感情,在普適性方面擁有最大公約數,能獲得類似遭際者的實時共鳴。其三,表達得巧妙。這些成功的案例,幾乎都出自白描,簡單,明了,直達核心。

  我在寒山寺外低回,還省悟,這些經典之作所抒發的情愫,有一個教人不大愉快的共同點——極短暫、匆促。張繼得靈感于夜半鍾聲傳來之際,不管是不是馬上揮筆,這種「愁」可不能帶下船去。詩外的世俗人生,不允許他困於愁城,他得見人,用世,兩眉緊鎖的尊容一點也不吃香。

  聯想到「牧童短笛」。毋論古今,但凡寫田園風光,動不動就搬出這一景致。一頭青牛,一個天真活潑的童子,一支巧如百鳥鳴囀的竹笛,置於青山綠水中,何等動人!可是,遠觀猶可,把牧童請下牛背,聊聊天,就明白他的生活多麼不詩意。家里窮是不消說的了,不為生計所迫,干嗎不上學去?放牛,不能放任自流,牛踩壞人家的菜地,偷吃人家的庄稼,可是要賠償的,牛走丟了更不得了。即使以獵奇者的視角看,吹出來的,多數是白居易所稱的「嘔啞嘲哳難為聽」。儘管可美其名曰「天籟」,但終非音樂;須知村野孩童,並沒有機會學簡譜,也難得有師傅指點。

  「楓橋夜泊」因歌詠瞬間而接近永恆,牧童短笛則適于「遠看一眼」。綜合二者,可大致體悟,這一類經典,有如炫麗的煙花;而時、空與詩人情懷三者,聯手制造了得宜的「引信」、它帶普遍性的絕美,教人匍匐,教人神迷;而這美又太強大,太醇厚,越是被人品味,越煥發後勁。

  明乎此,我們欣賞不朽詩篇,守護稍縱即逝的美,長久地為之感動即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