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書展,除了是暑期盛事,也是家長們的盛事,因為要趁有折扣優惠買參考書和課外習作給子女。為了班級名次、呈分表現、各學習階段的派位及升學,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大都願意花錢讓子女補習,也會親自去買課外練習和英文書籍當「雞精」給子女補身,以為那就等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總而言之是人有我有,有總比無安心。至於購入的課外學習和練習材料是否真的有助提升成績,家長往往已沒空檔和精力深入了解。情況就如餵子女吃維他命丸,有用的固然物有所值,若沒用也就當花錢吃點營養補充劑,反正試試無妨,就當是「定心丸」的一種。
書展期間,不難在社交網站看到興奮的家長展示血拚得來的「戰利品」,手拉行李箱中滿是文法練習、數學習題、英語讀物等。他們很開心,因為有折扣、有贈品,但我不知他們的子女開不開心,因為在應該好好放鬆休息玩樂的暑假,一開始就收到父母雀躍抬回家的各科練習,似乎不符合鼓勵市民培養閒暇閱書興趣的書展目的。
香港書展已辦了多年,反應和口碑皆不俗,也成了本地的年度盛事。然而不少家長仍然習慣專攻與子女學習需要相關的攤位,並沒耐性跟子女細看場內各種不同類型的著作,也沒想過以身作則,帶下一代嘗嘗置身於書海,藉文字漫遊於不同領域的樂趣。須知逛書展不等於逛超市,着眼點不應只在「掃便宜貨」,宜花時間在不同出版物之間尋索、了解、採買,去感受、學習和沉浸於具文化氣息和意義的民娛活動。如果家長只為入場買練習,無疑白白錯過了一趟主辦機構為市民精心設計的親子活動,着實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