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柳州,必須與螺螄粉發生關系,就像現在柳州的工業博物館和螺螄粉電子商務產業園,緊緊挨在一起。柳州螺螄粉本是街頭小吃,靠工業思維發展成了百億產業。現在的工業博物館裏,螺螄粉也有了一席之地。這看似「混搭」,卻在柳州真實地發生,而且是那樣地自然而然。
這世間總有一些美食,聞起來避之不及,嘗一口則欲罷不能。柳州螺螄粉就是這樣。螺螄粉的粉絲,看《致青春》的當晚,必須和一幫「老青春」在一個不起眼的巷口小店大快朵頤。一碗熱情似火的粉端上來,滿屋飄香。嘗一口,酸、辣、鮮、燙頓時在口裡交融,相互反應。吃過之後,全身發熱,酣暢淋漓,回味無窮。一個字:爽!店裡的師傅說,一碗正宗的螺螄粉,就是酸、辣、鮮、爽、燙。人生五味,何不如此?
人生在世,美食不可辜負。在螺螄粉的「基因」裏,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也有壯族的「稻作」文化,還有「柳江人」柳州先民的「食螺」文化。對於螺螄粉,柳州人不說吃,而是「嗦」。嗦的是香濃嫩脆的螺肉、細長彈牙的米粉。一個「嗦」字,看得出柳州人對製作螺螄粉這門手藝的尊重,對匠人的尊重。早期的螺螄粉有帶殼的石螺或田螺,用力一嗦,螺肉應聲而出,讓人有一種征服的快感。至於那長長的米粉,一次嗦進嘴裏,需要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是很有挑戰性的。
美食如人生,具有複雜性、多樣性,不可預測,這正是人們對不同結果的一種期待。螺螄粉是用螺螄湯料、米粉和特定配料製作而成。米粉的製作需要當地陳年米,越陳越好,螺螄的品種是石螺或田螺。螺螄湯的熬制是一門技術活,不同的師傅,不同的配方,口感大不相同。配菜也相當講究,花生、油炸腐竹、酸筍、酸空心菜、酸豆角、紫蘇、香菇等,林林總總十幾樣,正可謂色香味俱全。
柳州人和螺螄粉都是了不起的。從國家領導人盛讚,到早前的「流量王」李子柒加盟;從袋裝產品的漂洋過海,到標準化的工業小鎮;從城市鄉村中的街頭小吃到高檔酒店的專廚……柳州螺螄粉寵辱不驚,卓爾不凡。
如今的螺螄粉是「網紅」,集萬千寵愛。柳州螺螄粉產業帶動了成千上萬家庭脫貧致富。「城」憑「粉」貴,螺螄粉已經從「網紅」變身「長紅」。因為螺螄粉,人們上了柳州的癮。一碗爆紅的粉背後,又是一個怎樣的柳州?柳州山清水秀,人美歌甜,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壯族的歌、侗族的樓、苗族的舞、瑤族的節……每一樣都能讓人為之迷醉,流連忘返。一條魚翔淺底的柳江,蜿蜒曲折,穿城而過,靈動自然。還有那遍布城市鄉村的紫荊花,紅的、黃的、白的、粉的,每年春夏之交,這裏就是花的海洋。
這裏還是一個工業重鎮。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四大汽車集團整車生產基地的城市,工業產值近5000億元;兩面針牙膏、金嗓子喉寶、五菱汽車、柳工機械……柳州的知名品牌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柳江兩岸。
世界那麼大,吃螺螄粉,成為許多人的迫切心願。為什麼螺螄粉得到全球各地人們的青睞?首先是螺螄粉本身的好原料和好味道;其次是地方決策者不遺餘力的扶持和推介;再次是與時俱進,充分運用新媒體推廣和營銷。此外,還有一個關鍵——開放的文化基因。螺螄粉的配料都是開放的,任君選擇,袋裝產品也是一樣,這是對消費者的尊重,秉持的是人本理念。開放、包容、進取、創新的文化,讓柳州這座南國小城脫胎換骨。(大公網文旅頻道特約作者 米廣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