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讀陸文夫的《美食家》,對有關私房菜的描述印象頗深,感覺十分風雅;長大後周遊各處,流連山水人文之餘,品嘗當地美食亦是行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而每當結束一段旅程,將中意的美食在家中自行學習製作,更成為人生一大樂趣。私人廚房復刻的菜餚或許不夠原汁原味,然而與家人、朋友分享凝聚着個人感悟和創意的美食,將旅行中的收穫延續和擴展,就給自己和他人留下一段香噴噴、沉甸甸、可持續、耐咂摸的回憶。
自製菠蘿飯(米廣弘/攝)
吸天地精華,窺各地菜譜,作為沒有正兒八經受過訓練的「野生廚師」,模仿是第一步。復刻旅行中的美食,走出去自然是前提。譬如壽司、味噌湯的製作雖然不是自日本習得,但美味的鮭魚子拌飯確確實實是從靈感中得來的;歐洲學來的煮熱紅酒,只需要一些肉桂、丁香等,就可以讓家中口感平常、消耗困難的剩餘葡萄酒變得馥郁搶手了;路邊看到水果攤菠蘿上市,腦中必然會想到在泰國和雲南常點的菠蘿飯,不免買上一個回家,找出專用的工具掏挖,將米飯、果肉輔以腰果、蝦仁、葡萄乾等烹制,咸香中帶着酸甜,無論外形還是內在總能獲得一片讚譽;早起將一些番茄、洋蔥、甜椒、茄子等切丁炒爛,再放兩三個蛋小火慢煎,一份中東地區的特色美食「沙卡蔬卡」就算完工,雖然賣相頗有東北「地三鮮」之嫌,但是撒上迷迭香、羅勒葉之類的香料,裝進波西米亞風的盤子裏食用,也不妨想象此刻就是坐在北非的小餐館裏;復刻西北名吃牛肉拉麵,那就需要克服對濃稠醬湯的執着,燉煮牛肉湯時,除了必要的調料,務必保持原湯原色,至於拉麵本身,私以為只要是鮮鹼水面,倒也不必計較其出處是本人親拉還是外面購置了……
復刻各地美食,食材是重中之重。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說,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很多時候,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不是食物的做法和工藝,而是本地食材的一種生態與新鮮。就像羊肉,去寧夏前,的確未曾領悟過別人所說的「鹽池灘羊不腥不膻」的鮮美味道,而為滿足內蒙古旅遊歸來家人對手把肉的「念念不忘」,專門從網上快遞的內蒙古草原新鮮羊肉,也確實取得了「必有迴響」的效果。這種羊肉幾乎只需要清水白煮,甚至連鹽都不用添加,蘸一些調味佐料,吃一口就是大草原的味道沒錯了。
在北京這個多元化的大城市,想品嘗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都很簡單,在各大賣場也很容易買到各種地道的食材和調味品。譬如「網紅打卡地」的菜市場,就以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和調料著稱,在那裡可以看到很多不常見的水果、蔬菜和水產等,質量也頗為上乘。相比而言,想到女作家嚴歌苓在《非洲札記》裏,為吃到上海青等新鮮蔬菜而在尼日利亞開荒闢地的努力,也是有趣中帶一點心酸了。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流的發達,給普通人復刻美食帶來了很大便利。像在俄羅斯每餐必點的紅菜湯,現已成為日常居家和招待客人的一道拿手菜,牛肉、番茄、土豆、洋蔥、捲心菜之類的常見食材自然不必擔心,而只要有黃油和酸奶油的加持,那是人人都要讚上一句「就是這個味」的。與之類似的還有馬蘇裏拉芝士,有了它,簡單的吐司麵包也能做出一份說得過去的「披薩」。家門口超市裡看上去頗為新鮮的海蠣子,則總是激起做海蠣煎的慾望。這道菜做法簡單,無非就是紅薯粉包裹雞蛋、香蔥煎成餅狀,卻因廚師不同而口感大不一樣。無論去台灣、閩南還是潮汕地區,無論它的名字叫「蚵仔煎」「蚝烙」,都會點這道菜,並將其作為品評一家餐館廚師手藝的標準之一。
我還自不量力地在家複製了福建小吃——麵線糊。精心熬制的蝦和骨湯,費盡心思湊齊的醋肉、臘腸、大腸、豆腐、鴨胗等腦中能夠回憶起的配料,食材種類和工藝上自認沒輸,最終的成品卻並不盡如人意。比起在福建所食,於鮮美之味上也總是差點意思。無怪乎,很多人說食物一定要去產地吃,或許這就是旅行的價值之一吧。(文圖:米廣弘 大公網文旅頻道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