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港約八成初中設立中國歷史科,但教育進度千差萬別,學界近年甚至出現中三中史課本只買上冊的怪現象。前中史教師會會長許振隆認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就在課本下冊。不買下冊課本,幾可肯定有關課堂不會教民國史遑論共和國史,將形成學生對有關歷史知識和觀念的空白。對於教育局上月公布的初中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的修訂課程大綱並由後年起全港中一施教,他相信可望填補這個重大漏洞。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傳兩晉,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北南宋,元明清後帝王休。」這是許多初中生琅琅上口的中國歷史朝代歌之一,當中的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唐宋元明清,都是中國歷史重要時期,也是初中中史重要教學內容,合計佔據了百分之七十甚至更高的比重。結果,許多學校在中三下學期才教到中華民國,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往往去到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學期尾,課節所限,能教到改革開放,甚至香港回歸的,為數恐怕不多。
身為資深中史教師的許振隆還注意到近年一個令人憂慮的情況:好幾間中學的中三中史科,只買上冊而不買下冊。按現行課程編排,上冊一般從滿清入關講到辛亥革命,下冊則是中華民國成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乃至新中國建立,一直說到改革開放,有的還講到二千年之後。「可以肯定,不訂下冊,一定不教下冊的內容。」許振隆指出,有些學校就算教到民國,也只講到九一八事變而已,甚至教到孫中山逝世就結束了。
現時教當代史趕急跳
換言之,與今天密切相關的中國現當代史,包括民國史、共和國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外交,以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等重大歷史事件,在為數不少的學校,不是跳教,而是不教,這對於學生了解現代中國、今日香港的前世今生,恐怕不止是缺陷,更是遺憾。再者,當學生升讀高中後,作為選修科的高中中國歷史,又有多少學生去讀?而新高中中史考生已降至六千上下,只及舊制中學會考考生十分一左右。如果中三都沒有接觸到現當代史,對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茫無頭緒,就不足為奇了。
按教育局統計,扣除英基和國際學校,本港八成學校(包括官立、津貼、直資以至私校)初中都設有中史科,照理說初中生都應從上古史學到當代史,基本認識國家民族發展脈絡才對。但許振隆所接觸的情況是,只教民國史,而不教共和國史的不是單一例子,其中有的還是名校,那豈非偷走了不少學生認識現當代史的學習權利和機會?
新修訂的課程大綱,規定中國歷史為全港初中必修科,強調「古今並重」,不再局限於朝代史。每周兩節的課堂,除了講政治演變,也要教文化特色和香港發展。按課程編排,劃分為九個「歷史時期」,中三這一年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時期,就是民國史及共和國史。許振隆認為,新課程下,經過三年學習,相信有助學生形成對國家歷史清晰具體的印象,從而填補歷史學習的空白。「不會只是有遠(古代)的記憶,而忽視近(現當代)的發展。增加了解,才會減少誤解。」
【探討初中中國歷史修訂課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