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巴黎和會上,日本勾結英法兩國強奪山東青島權益。
圖為巴黎和會現場
2018年是五四運動99周年,港島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了五四青年節升旗禮,超過二千人參加。《大公報》在頭版作了詳盡報道,更標出學生升旗手心聲:國旗升起,我自豪。
事實上,五四運動的爆發,就與《大公報》密切相關,《大公報》甚至被視為引爆這場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的輿論推手,是那股民主浪潮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歷史指針回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當時,由於段祺瑞政府力排眾議對德宣戰,中國終成戰勝國。1919年初,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會召開,國人目力集中於此,希望中國能在國際政治外交中一掃過去受人欺侮的歷史,收回戰前被德國侵佔的山東。
胡政之親採訪巴黎和會 唯一中國記者
不過,當時之中國報刊,在國際報道上向來依賴外國通訊社,缺少自己的聲音,「一披閱中國之新聞紙,則英國半官方式『路透社電』之消息,連篇累牘,……而國際新聞為尤甚。」而外國通訊社在新聞報道中,往往以本國利益或西方列強的利益立場為重,報道中獨缺少「中國視角」。因此,就「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利益得失」這一國人最為關心的問題,一般報紙刊載的信息,根本滿足不了受眾的需要。
創辦於天津的《大公報》對此極為重視,意欲謀求突破,時任經理兼總編輯胡政之決定親赴巴黎採訪。他離開天津,經日本坐船先到紐約,後到巴黎,成為唯一進入和會現場的中國記者,開創中國記者採訪報道國際重大會議之先河。
在巴黎和會的三個月中,胡政之聆聽了中國代表顧維鈞的慷慨陳詞,也目睹了西方列強的秘密外交,最終他看到,中國人自鴉片戰爭之後第一次昂着頭,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力爭使青島免於劃歸日本。
(《大公報》與五四運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