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部不錯的電影因為片名太過曲高和寡,票房未如人意;原來導演不願意接受宣傳人員意見,不希望受到「限制」,堅持不改名,終於成績不理想,只有很少觀眾能看到,投資失利,可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創作人都不喜歡受「限制」,但有時「限制」是好事。筆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常常替西片改中文片名,有一次是為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導演的《Shining》改名,寇比力克的要求是中文片名的音和義要跟原名盡量接近。這無疑是創作上的「限制」,但這「限制」卻給予我靈感,不消幾分鐘就出現了《閃靈》這中文片名,應該是筆者最快的一次片名創作。
有新晉電影人跟筆者說,不想拍合拍片,因為太多「限制」。他希望完全沒「限制」的去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其實,不要說拍電影,任何計劃皆有「限制」,最基本的是時間和預算的規定。「限制」無處不在,害怕「限制」便舉步維艱,因為從來沒有Perfect World。
《黃飛鴻》電影系列已拍了九十多部後,徐克導演再度創作,黃飛鴻的正氣凜然,儆惡懲奸的風格就是「限制」,如何賦予新意是很大的挑戰,亦是創作人的使命。徐導演成功製造了李連傑的黃飛鴻形象,與原作關德興版本互相輝映。再說近一點,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限制」更多,故事耳熟能詳,戲軌不能改,重拍這劇目就如要征服威虎山般兇險,終於亦被徐克「智取」了。
所以,「限制」從來存在,不想受「限制」去拍電影是一種誤會。一些年輕人以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百花齊放,可隨心隨意地拍,便可收回成本。其實,當時的電影「限制」跟現時沒兩樣,是市場的「限制」。那時候,拍電影多跟市場走,流行什麼拍什麼,每次度劇本時,大家最關心的是「點樣好睇?」並非自己喜歡怎樣拍便怎樣拍。當然,總會存在一些有性格的導演只拍自己喜歡的電影,但這不是主流,亦很快脫離了商業電影的行列。
因此,常說要像八十年代一樣拍港產片的人,多數不知道「限制」,不知道當時投資者每天在跟本地院商和海外買家溝通,又跟創作人協調,與現時的運作一模一樣。除非他們拍電影只是為滿足自己,投資者又是慈善家,那便沒有「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