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人作品如何被看見\田力

時間:2018-05-03 03:15:44來源:大公網

  一篇指導年輕獨立電影導演「影展求生術」的文章惹起了討論。有意見認為文中的所謂「主動被看見」要「磨煉人際技巧」及「擴充人脈」基本上是教人「識撈」(懂如何「混」),令人費解。文章作者還稱「電影,為的不就是這些嗎?」可能有些電影人是為了「混」,影展,卻不是主流更不是獨立電影的精神。不過,年輕電影人的作品或意念「如何被看到」的確是一重要課題。

  三月香港娛樂博覽中,《月亮喜歡藍》(Moonlight)的監製赫維亞(Andrew Hevia)及《殭屍》導演麥浚龍在一個論壇中分享成功之道,內容具啟發性並且可以「複製」。

  很多年輕人認為做電影首先要找投資,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於是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找錢。赫維亞認為,先不要找「錢」,而是發展意念,製作非常低預算的電影,找朋友充當演員,把作品完成。因為創意來自這種(製作)過程,當你發展好自己的作品,「錢」會找上你。雖然這個製作小品的過程可能是幾年,或要製作幾個計劃,但總勝於浪費時間找投資。

  麥導演的說法則是類似有經驗電影人的方式,找一個理解你意念的監製,跟他/她合作,自己專注拍攝電影。重要的是電影沒有新的類型,你要做到不重複前人做過的事,為同類型電影賦予新意。

  落實投資時必須「賣橋」(pitching),赫維亞認同對投資者必須選擇,但他亦不怕「賣橋」時被「偷橋」,因為「當你要拍的電影只有你是唯一有資格去拍的話,其他人不值得『偷橋』」。能說出這樣的話,證明赫維亞對電影計劃的準備非常充分所以才信心滿滿。

  兩位電影人亦提到如何找演員和電影獎項的意義,筆者覺得不是年輕導演最關切的事情,反而如何營銷(marketing the film)更為重要。赫維亞說出了重點,營銷從開始便是製作電影的一部分,「營銷的精粹就是,電影人必須知道哪些觀眾對他們的故事感興趣。」

  所以,「主動被看見」靠的不是「磨煉人際技巧」和「擴充人脈」,重要的是拿出作品來,電影是創意工業並非「社交」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