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名民眾走過台灣「外交部」門前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去年6月,包括約旦、尼日利亞、巴林在內的5個台灣駐在「非邦交國」的「代表處」被要求改名,去除「中華民國」或「台灣」等字眼,此後除約旦外其餘四地駐處均陸續改名。台當局外事部門28日證實,約旦政府要求台當局將駐處名稱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這是今年2月台駐巴布亞新幾內亞機構改名後再有同類事件發生。現時台當局在「非邦交國」的「代表處」中,僅餘斐濟仍有「偽牌」。
綜合中央社、環球時報報道: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28日下午揚言,約旦政府自去年中起受中國外交部門「強力施壓」,要求駐處更名,駐處雖持續爭取維持原名,約旦政府終「不敵中方壓力」,近期請台灣將原本的「『中華民國』駐約旦商務辦事處」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李憲章表示,駐處更名後功能不受影響。現時在該駐處的官方網頁上,名稱已更改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蔡英文執政後,在國際上頻頻碰壁,「斷交」風波頻生,台灣駐外「代表處」也多次被更名。去年就有尼日利亞、巴林、厄瓜多爾、阿聯酋與約旦等5個非「邦交國」要求台灣所設辦事處改名,去除「中華民國」或「台灣」等字眼,否則將予以摘牌。事後阿聯酋迪拜、厄瓜多爾、巴林與尼日利亞的駐處名稱都陸續改名。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去年1月與尼日利亞外長會談時表示,尼方要求台灣地區駐尼機構取消「偽稱」,摘除「偽牌」,遷出首都,削權減人,並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方對此高度讚賞。其後台當局駐尼「代表處」已於去年12月從首都阿布賈搬到拉各斯,並改名為「駐尼日利亞台北貿易辦事處」。
今年2月,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要求台駐巴新「商務代表團」名稱上的「中華民國(台灣)」去除,更名為「台北駐巴布亞新幾內亞經濟文化辦公室」,並收回「外交」、領事車牌。
國際社會堅持一中大勢所趨
有台媒疏理發現,在台駐巴新「代表處」被要求更改名稱之後,目前台當局駐各地116個館處,僅剩斐濟和約旦有「中華民國」名稱,而在今次約旦勒令改名後,只有斐濟仍存「偽牌」。
對於台「非邦交國」要求台「代表處」改名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曾表示,「我們的立場非常清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同時也是世界各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和發展友好合作的重要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對有關國家遵循一個中國原則處理涉台問題表示高度肯定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