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影金像獎最大話題自然是楚原導演的得獎感言,然後是香港電影的討論,古天樂說「香港人點都要做好香港電影」的確可圈可點,是有感而發,亦反映了電影業的隱憂。
當我們說「一定要做好……」的時候,通常是現狀不太好,才會讓有使命感的人出來呼籲我們「一定要做好」。香港電影業的情況就是這樣,在內地市場未開放時,香港電影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走向萎縮,產量銳減,造成人才斷層。然後看見韓國、泰國等電影業蓬勃發展,此消彼長,日、韓及東南亞市場收縮(對港產片來說),香港電影空前低迷。至二○○三年內地與香港簽訂CEPA,港片通過合拍可自由營銷內地,才令電影業復甦。內地與香港合作拍攝電影初期,香港題材電影和港星都受歡迎,合拍片成績理想。幾年後,內地題材和明星更「接地氣」,港片優勢漸減;最近幾年,內地不少觀眾欣賞力提高了,不要說港星,就算荷里活大明星和奧斯卡得獎大片都未必受歡迎,反而有幾部優質印度片票房大賣。香港電影人的確應該反思如何增強競爭力。
回望十五年前橫掃金像獎的《無間道》,不止震撼亞洲影壇,更揚威美國(華納購得重拍版權),但當時《無間道》只是港片的一支強心針,因為市場已低迷多年。再推前十六年,《英雄本色》在金像獎大獲全勝,是影壇大事,隨後吳宇森更走進荷里活成就一番事業。那年頭才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名副其實是「東方荷里活」。當其時,亞洲的商業電影以香港獨大,年產量以百部計,香港電影金像獎是亞洲電影盛事。相比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戲碼,的確不那麼強,不止難以代表亞洲也未必是最佳的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優勢漸減的理由不一而足,筆者多年來已作多方面的分析,現在更重要的是,要看如何才能做好香港電影。
以幫助電影業為目的的香港電影發展局是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之下,審批資助或投資項目要計算回收,多年來卻虧損不少;反而不計回收的「首部劇情片」計劃,第一屆就幫助了兩位新導演名利雙收,用得其法與否自有公論。至於私營電影公司,有人採取買「名牌」方式,也有「漁翁撒網」策略,企業化和專業化的經營方式卻不多見,前景難以樂觀。所以,要做好香港電影,不止要喊口號,還須再摸索再研究,路還是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