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菲律賓隔海相望,友誼源遠流長。
伴隨着鄭和下西洋,中菲聯繫日趨緊密。明永樂三年(一四○五年),鄭和巡蒞菲律賓群島,奉帝旨冊封僑領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統攬當地財、政、軍大權。一四一七年,蘇祿王率使團來朝,史載「永樂十五年,其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都葛巴剌蔔並率其家屬以及頭目凡三百四十餘人,浮海來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
在歸國途中,東王因患急病,卒於山東德州會同館。明成祖聞之不勝哀悼,按照中國王制,在當地為東王營造陵墓。葬事畢,東王王妃及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等十餘人留在德州守墓,自此落地生根。因應蘇祿王國政教合一的穆斯林信仰,明廷還特別在陵墓西南側建清真寺一座,並調派夏、馬、陳三戶回族人家助為守墓。對此,明末大儒顧炎武曾作《過蘇祿國王墓》,詩中有雲「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以寄託哀思。
事件本身十分不幸,但卻衍生出跨越明清的綿長友誼故事。三百多年後,中國已然改朝換代,兩國友誼卻並未斷絕。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蘇祿王遣使來華,抵京前曾特意到訪德州。其時,東王後人早已入鄉隨俗,以當年留守德州兩位王子名之首字音譯,改為中國姓氏─安和溫,並向使團提出入籍大清的請求。使團於是以蘇祿王名義,上書清廷,奏請准予歸附。清廷查明議覆,准東王在華後裔「入籍德州」。「安溫入籍傳香火」,成為一時美談。
在闖南洋等浪潮中,亦有許多華人往菲律賓謀生。在菲國一億人口中,約有一百萬華人,以及一千萬混血華裔。華裔雖然所佔人口比例不大,但卻貢獻良多,在各行各業發揮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社會精英階層,華人把握着菲國經濟命脈,囊括菲律賓富豪三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華人施至成是菲律賓首富,他白手興家,在亞洲率先引入大型綜合購物中心經營模式,位列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百人榜單,在全球華人富豪排名中,更是名列前茅。
民間的遷徙與交往,帶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時至今日,媽祖信仰、福建方言、春節民俗及麵線、燒包等飲食風俗,早已融入菲律賓多元文化,成為縈繞兩國民眾的情感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