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博物館系列:《來自文物的聲音》音樂會」將在7月16日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演出。右上圖:甘聖希(左起)、紀文鳳、朱啟揚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大公報記者徐小惠攝;右下圖:《來自文物的聲音》音樂會將發掘不同時空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以至情感。
作為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之一,由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呈現的「博物館系列:《來自文物的聲音》音樂會」將在7月16日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演出。上半年完成了首度赴歐演出的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其樂團創辦人、理事會主席及榮譽團長紀文鳳,藝術總監暨駐團作曲甘聖希,副藝術總監、技術總監暨駐團作曲朱啟揚,日前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這次他們將再度出發,以年輕的聲音和行者的姿態,將古韻新詮、古譜入音,以音樂挖掘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與情感。\大公報記者 管樂 徐小惠
上半年首度赴歐演出交流,對天籟敦煌樂團而言意義非凡。從2017年樂團創始人紀文鳳與陳韻妍和茹健朗等樂師在芬蘭中樂音樂會上相遇,到2018年樂團成立至今,作為一支年輕樂團,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迅速成長:去莫高窟九層樓前演出,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揭幕,再到2022年跨界融合作品《相遇在敦煌,永續在故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7年過去,樂團終又來到歐洲,來到緣起的地方,持着他們弘揚中國傳統敦煌文化和藝術的初心,帶着他們創作的敦煌音樂成果,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承敦煌古樂的路途中踏上新里程。
跨代文物編成起伏樂章
他們在倫敦和巴黎兩大文化藝術重鎮演出多場音樂會,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及倫敦大學學院表演並舉行交流活動。紀文鳳提到,目前樂團的發展方向包括:一是學術方向,即要繼續以敦煌音樂為主體,持續發掘文化底蘊,啟發大眾對敦煌音樂更多的興趣,「這是我們的初心,希望能夠在敦煌文化方面做得更加嚴肅一些,要有考究要有調查,尊重文化、歷史、文物」;第二是與博物館藝術相結合的「博物館系列:來自文物的聲音」,紀文鳳提到,樂團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的特點,反而令他們能夠更加適應香港的場地限制,可以進到博物館裏面演出,紀文鳳亦希望未來更多博物館能將他們的「鎮山之寶」拿出來合作,以音樂的形式傳播中國文化;第三則是讓年輕人玩的GDEE(Gaudeamus Dunhuang Ensemble Electronic),吸引更多摩登文青加入。
「博物館系列」此前已經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其中在上海的演出令樂團感到壓力尤其巨大,最終演出在內地社交平台上收穫眾多好評,出乎大家意料,也給了他們很大的信心。即將在7月16日舉行的音樂會,繼續透過一系列扣緊文物特質的音樂,將壁畫變得立體,將建築變得莊嚴,將圖案變得靈動,用原創音樂去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發現敦煌壁畫、故宮建築、三星堆文物等不同時空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以至情感,令觀眾感受優秀中華文化藝術的魅力。
配以動畫形式展示文物
他們希望通過音樂來發掘文物背後的聲音與意義,而非只是拿到一件文物做出一首曲子。今次音樂會,樂團將首演朱啟揚創作的新曲,詮釋文物背後的故事。其中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屏山鄧族祝壽賀幛、香港藝術館的《齊風六篇》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李小龍黃色戰衣,三件珍貴的香港文物,展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的新嘗試。
「這三件文物去年也入選了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節目。」朱啟揚談到,他希望更多的關注在如何創作上,「敦煌作為東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希望能以此介紹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國樂器。」音樂會期間,觀眾將欣賞到這些文物的影像,並以生動的動畫形式展示,提升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