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東西影畫/劇版《長安的荔枝》「一騎紅塵」高開低走

時間:2025-07-10 05:01:26來源:大公报

  上圖:劇版《長安的荔枝》沒有展現小人物李善德(坐於車上)的高光時刻。下圖:劇中場景滿是盛唐風貌。

  由曹盾執導,鞏雪編劇,馬伯庸擔任故事顧問,雷佳音、岳雲鵬主演的古裝傳奇劇《長安的荔枝》,日前在內地播出。作為《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與馬伯庸再度合作的作品,劇集在開播前即受到廣泛關注,開播後成績亮眼。然而隨着劇情推進,觀眾興趣明顯下降,棄劇率上升,口碑呈現高開低走趨勢。\于 童

  馬伯庸的原著小說《長安的荔枝》有7萬字的體量,要支撐起35集電視劇的長度,難度可想而知。為了擴充劇情,編劇增添了鄭平安(岳雲鵬飾)相關的劇情線,試圖打造一條高層政鬥線,但這條設計並不高明的劇情線冗長無趣,生硬縫合出的雙線敘事導致了全劇觀感的嚴重割裂。不僅背離了原作聚焦小人物絕境求生的創作初衷,還使得劇情顯得拖沓繁雜。

  矮化李善德是敗筆

  同時,主角李善德形象的矮化是劇版另一大敗筆。原著作者馬伯庸曾表示小說聚焦的是「一騎紅塵背後的故事」,是以「周德文式的視角」審視一件歷史大事──上頭一道命令,下面的人便有萬千繁瑣事務需要處理。在原著中,這位「明算」及第的上林署監事雖身處卑微,卻是一個有想法、有行動力、業務能力極強的人。他通過數學方法拆解任務,制定多條運輸路線,靠專業能力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劇版卻抹去了他的高光時刻:李善德(雷佳音飾)一到嶺南,幾乎所有關於荔枝轉運的關鍵環節都由他人完成,胡商主動提供資金支持、刺史府提供轉運人馬、連關鍵的荔枝運輸方法,也是從小女孩那裏得到靈感,而非基於自己的專業能力。這種設計讓主角喪失了原著中平凡而不平庸的閃光特質。

  劇版增加的喜劇元素同樣毀譽參半。比如胡商蘇諒(呂涼飾)對成語的亂用,刺史府上下級間的詼諧交流等。這些喜劇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全劇氣氛,緩解了緊張感,但由於篇幅過長,反而影響了敘事節奏。在一些緊張的情節中,突如其來的喜劇橋段讓劇情節奏被打亂,觀眾難以沉浸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在政鬥的同時被強行安排、成為「喜劇擔當」的鄭平安一角,偷聽被抓時脫口而出「在偷聽啊」、頻頻出現的現代白話,都使其與整體氛圍格格不入,可惜了喜劇演員出身的岳雲鵬在嚴肅戲分中對人物情感糾結的細膩演繹。同時,該劇配樂採用樂器音配合台詞的方式調節長對話氣氛,然而兩者融合不佳,樂器音有時突兀出現,不僅沒有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反而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

  鏡頭運用可圈可點

  不過,該劇在鏡頭運用上有可圈可點之處,全劇多用近景特寫鏡頭捕捉演員的表演細節,使人物情感得以細膩呈現。例如在李善德得知自己被同僚坑害,接下了無法完成的荔枝轉運任務時,雷佳音通過眼神的變化和面部肌肉的細微顫動,生動地表現出「卑微打工人」內心的絕望與無助,連續的特寫鏡頭讓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緒,這也算是該劇在拍攝上的一大亮點。

  作為備受業界期待的「大製作」,電視劇版《長安的荔枝》在改編上的失敗可謂近年來IP改編問題的集中爆發。短短7萬字的原著能夠成為暢銷書,是因為作者抓住了「妃子笑」背後「一騎紅塵」的辛酸,李善德的掙扎正是千百年來打工人面對壓榨的縮影。然而在劇版改編中,當鄭平安插科打諢的權謀戲分佔據大量篇幅,當主角的專業能力被他人幫助取代,整部作品便失去了原作那種「此身雖小,志氣猶存」的精神內核,因此也注定無法打動屏幕前早已疲憊的觀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