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環保攻堅戰的廣泛影響/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 實

時間:2018-01-11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環保督查、綠色稅收等環境治理措施,本質上是將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性,重新納入資源定價,恢復價格信號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將在未來三年重點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環境保護由此首次上升為中國經濟年度核心任務之一。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新時代的開局之年,打響環保攻堅戰的意義並不局限於建設生態文明,更在於把握戰略機遇,加速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常態化的環保「嚴監管」有望助力供給側改革深化,加速國企混改落地,啟動消費升級動力,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的高品質增長。

  首先,環保攻堅戰助力供給側改革深化。2017年,以信貸調控、行政問責等政府「有形之手」為主要工具,供給側改革在清理「殭屍企業」、淘汰過剩產能方面卓有成效,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顯著提升。2018年,隨着去產能的精細化和長效化成為新重點,「有形之手」力有不逮。一是效率低。較之於市場,政府部門難以及時、精確地判斷產能在哪些細分時點、行業和區域出現過剩,亦無法準確衡量過剩程度和調控力度。二是成本高。長期依賴行政手段調控產能,可能形成新的市場扭曲和權力尋租空間,阻礙「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和微觀激勵機制的重塑。

  綠色稅收充實地方財政

  因此,2018年,通過環保「嚴監管」,「有形之手」有望向「無形之手」有序交棒。環保督查、綠色稅收等環境治理措施,本質上是將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性(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重新納入資源定價,恢復價格信號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上升的成本壓力將抑制資源配置的逆向選擇,提高市場競爭效率,準確清理產業鏈各環節的低效率、高能耗企業,為高效率、高技術的企業擴展生存空間。同時,長期穩定的資源高價門檻,將根本性地修正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決策預期,迫使其放棄拖延去產能、「比誰能熬」的博弈策略,轉而向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尋求新的利潤空間,從而推動製造業高端化發展。

  其次,環保攻堅戰加速國企混改落地。2018年,國企混改的落地將處於改革全域的中心位置。唯有推動國企混改的實質性突破、重塑微觀激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傳統經濟的供給效率,穩定持續地降低企業槓桿水準和債務風險。而環保攻堅戰導致的資源價格上升,正推動利潤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使集中於上游產業的國有企業實現更顯著的盈利改善,進而優化改革環境,為國企混改的落地打開機遇視窗。

  一方面,提高混改定價效率。國有企業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的好轉,不僅提升了國企對優質戰略投資者的吸引力,改善資金引入的規模和品質,也使國企股份得到更加準確、公允的價值評估,防止混改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和道德風險。

  另一方面,優化地方政府決策。隨着2018年環保稅的開徵及未來資源稅的不斷擴圍,地方綠色稅收體系將得到加強,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並與資源價格形成正向聯動。在此激勵下,地方政府具有更強的意願加快國企混改,以推動國企從「高消耗、低效益」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轉型升級,最大化單位生態成本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第三,環保攻堅戰啟動消費升級動力。2018年,兩大潮流將構成中國消費升級的核心動力。從人口結構看,新中產階層正在崛起。正如近日互聯網所熱議的,隨着2018年的到來,90後一代已全部成年。當前,70後、80後、90後正成為中產階層的主力軍和消費升級的主引擎。

  不同於50後、60後,新一代中產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更篤信以人為本的生活理念,更青睞健康、環保、高附加值的優質消費品。從需求結構看,中國民眾的消費需求正從低端向高端迅速遷移。餐飲、醫療、旅遊、養老、文娛等領域已成為消費新增長點,對生態文明提出了更迫切、更廣泛的需求。

  因此,位於兩大潮流的交匯點,環境保護不僅將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直接拉動高技術服務業和製造業發展,更將提升民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改善長期消費偏好,為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注入可持續的需求側動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