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文人和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時間:2017-12-25 03:15:35來源:大公網

圖:一九九三年,羅孚夫婦與黃永玉(左一)、金庸(右一)合影 羅海雷供圖

「在這些工作中,書信往來是必不可少的。書信比之其他文體,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和愛憎。一個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更能反映出他的快樂和煩惱,更能讓人體會到那些未加掩飾的性格和情感。閱讀書信,往往能加深對一個人乃至一個時代的理解。」書札輯主編高林稱。滬上中國知名電影劇作家柯靈的十三束信札,此次收錄在《羅孚友朋書札輯》。通信自八八年始,至九五年止。信札中的許多內容都涉及生活之困頓和託羅孚在港售賣其舊藏書畫。讀者「脈望」感嘆,很難想到,以柯靈的資歷,在九○年代竟然會如此窘迫,用他的原話:「筆墨生涯,當了此一生,絕不作他想。但商潮澎湃,生計越來越困頓。我不得不把改善暮年生活,稍紓積困的希望寄託在這上面。」「涸轍之鮒,不求湖海之大。得西江一勺水,優游卒歲。不至有朋自遠方來,連招待到市樓一飯也自慚無力。於願足矣。」

「近出《六十年文選》,已囑出版社寄呈,想已達覽。此書得稿酬一萬七千,已以萬二裝空調,當可解冬寒夏熱之苦。餘款正好付積欠房租。經濟轉軌,文人生涯愈益清苦,真是無可奈何。」文士貶價,窮困而未若柯靈翁一般。

在高林看來,羅孚先生珍藏了五十多年來二百多位朋友和工作聯繫人的往來書札,這些信件不僅記錄了羅孚自己的人生歷程,也從一個別樣的角度記載了一段段難忘的時光和真摯的感情。這不僅是羅孚先生個人的精神財富,也是一代文人和知識分子的心靈史。信件的作者,大都是在那個時代有過重大影響的人,閱讀在每一封信,就會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形象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歷史的紀錄,曾經是活生生的現實。

正如寫信人之一邵燕祥在本書序言中所說,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想像二十世紀那一代文人的背影乃至音容:「從今往後,紙質書信將成絕響。我們面對的這部三百餘頁影印手跡,是二十世紀中國文人的一部書信選。幸賴羅孚先生珍藏,今天才得供大家分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