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家天文台科研人員查看岩屑顯微鏡成像照片。\受訪者提供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中國嫦娥六號取回人類首批來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樣品,經過科學家們一年的協同攻關,取得豐碩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南京大學等科研團隊,利用月背樣品取得的四項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四項研究分別揭示月背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地球化學特徵,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科學界對於月球背面的認識主要基於遙感研究,嫦六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攜帶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樣品採集於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SPA)。
英國學者:嫦六樣本孕育新理論
此次,科學家們通過嫦娥六號樣品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包括首次揭示月背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兩期不同的玄武質火山活動,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維持持久的火山活力。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詳細分析月背SPA盆地玄武岩成因,發現形成這些玄武岩的「初始原料」──即月球的深部物質(稱為月幔源區),其狀態極其「貧瘠」,科學上稱為「超虧損」,這或緣於大型撞擊事件的熔體抽取所致,揭示大型撞擊事件可能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產生巨大影響。科研團隊認為,這種「超虧損」月幔為人們了解月球早期內部如何分層、冷卻和演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信息,是揭開月球正背面巨大差異之謎的關鍵一步。
英國開放大學行星科學與探測教授馬赫什.沙南(Mahesh Anand)認為,隨着深入分析,更多發現必將催生新理論,嫦六任務如同持續饋贈的科學禮物,讓全世界科學家熱切期待嫦六樣本及未來月球樣品的後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