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小市值個股仍有戲/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斌

時間:2017-12-14 03:15:56來源:大公網

  2017年,A股小市值公司出現了多年罕見的單邊下跌走勢,大小市值公司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那麼,2018年,小市值公司還有戲嗎?

  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A股通行已久的小市值策略完全失效。A股的漲幅與市值形成完全正相關:即市值越大的公司漲得越多,市值越小的公司漲得越少。從市值分類來看,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市值的公司漲幅高達30%,之後收益隨公司市值下降而遞減,當市值降到200億元以下時,公司的整體收益全部為負。小市值公司是否就沒有機會了呢?筆者認為不會如此。2018年,很難再重演2017年的極端行情。小市值公司,將會回歸其正常狀態,有不錯的表現。

  不論從縱向還是橫向對比來看,漲跌幅與市值完全正相關並不是一種常態。這不但不是A股歷史上的常態,也不是國際股市的常態。從國際比較來看,以美股為例,不同市值區間的公司漲跌幅差異不大,只有當市值低於某一閾值時,公司股價表現才會急劇下滑。如從平均漲幅來看,2017年以來,不同市值的美股漲幅都穩定在15%左右。而在漲幅取中位數後,50億美元以下的公司漲幅才顯著下降,回到5%左右的水平,而50億美元以上市值的各類公司漲幅依然保持在15%左右。從A股的歷史縱向比較來看,2017年以前,50億元以下的小市值公司,除了2003年,基本每年都保持不錯的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即使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小市值公司依然取得了最佳的相對收益。

  2017年A股之所以出現這種極端走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大市值股票的增速更高嗎?不是這樣的。雖然新股持續發行壓制了殼資源的價值,但從業績增速上來看,A股各個市值之間的業績增速並無顯著差異。剔除異常值以後,反而是小市值公司的業績增速顯著高於大市值公司。

  當業績增速沒有顯著差異時,2017年市場的極端變化,可以理解為是市場風險偏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着新股的持續發行,小市值公司的「殼資源」溢價已經不再明顯,而流動性的減弱,使得小市值公司的估值開始向常態化回歸。而這種回歸,是建立在此前市值與估值嚴格負相關的A股現實之上的:市值越大的公司估值越低,市值越小的公司估值越高。2017年年初,50億元以下市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接近90倍,是1000億元以上大市值公司的近五倍。

  估值差異顯著收窄

  經歷了過去一整年的估值回收後,大小市值之間的估值差異顯著收窄:50億元以下市值公司的估值回落到1000億元以上市值公司的近三倍,而中型市值的公司估值回落到大型市值公司的一倍多一點。如果考慮到中小市值公司的業績增速顯著高於1000億元以上市值的大公司,那麼兩者的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在2018年將出現顯著接近。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小市值的公司在2018年將有不錯的相對表現。

  當前,A股的中小型公司中,已經出現了一大批估值合理的企業。目前A股200億元以下的公司有2900多家,佔到了全部A股的85%。2017年,所有這些公司的平均漲幅與中位數漲幅全部為負。從具體的個股來看,市值小於200億元的公司中,有1000多家公司的市盈率在40倍以下,在創業板和中小板當中更加集中。

  進一步從行業上來看,這些公司分布在化工、醫藥生物、汽車、機械設備、傳媒、房地產、電器設備、公用事業、紡織服裝、建築裝飾、電子、輕工製造、商業貿易等二十多個行業中。

  其中,生物醫藥、汽車、機械設備、傳媒等估值偏低、周期性影響較小的行業,值得在2018年關注。而電子、通信等行業空間比較大的公司,預計也會有不錯的表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