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劇本寄到電影公司通常是石沉大海,得不到回覆,最多是被囑靜候佳音,然後被電影公司用不同的理由拒絕;為何多是這樣?劇本出了什麼問題?多數的原因不在於劇本不適合市場,而是主事人覺得劇本有問題,是創作上的問題。而且主事人不會提出討論,寄劇本者就這樣失去了機會。
跟原作人討論劇本真是一件苦差,要留意的東西很多,幾乎比重新創作更困難。曾經問過一對非常成功的電影編導組合為何分手,編劇說因大家太熟,很難開口說出對方的錯誤,怕傷害對方自尊,也傷害了感情。的確,人家歡天喜地給你看劇本,你「說三道四」,大家都是赫赫有名的人,怎下台?持平地討論劇本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事,唯一可能是在學院。
上周有大學碩士班同學,寫好了故事和分場交給導師評核,大學又請來兩位有經驗的創作人作校外專家評審,同學說完故事後,三人便提出他們的意見。意想不到的是,三位資深創作人對不少同學的故事提出的意見,幾乎是南轅北轍,抓的重心完全不同。
一位同學說了一個罪案故事(事前三位評審已看過文字版本),評審甲的感覺是故事千瘡百孔,完全不成立。乙則認為布局巧妙,其他的都是小問題,不難解決。丙也接納其創作,只是認為學生忽略了其中更有趣的部分。從這個故事看來,甲似乎是較着重故事的邏輯,乙與丙則較開放。誰知對另一個故事,大家的反應又改變了。那是一個動畫故事,甲和丙認為故事非常成熟,也掌握了動畫的特點,兒童應喜歡觀看。可是,乙卻覺得故事中的邏輯成疑,因此故事難以成立。兩個不同的故事,三位評審的意見都不一致,說明了什麼?
第三個故事非常簡單,幾乎兩句說話講完,聽完同學的演繹,三位評審各自提出此故事的優點,認為稍改一下前設便成。終於三人的意見幾乎一致,為何會這樣?原來這故事的作者是一位已寫過三個商業電影的編劇,為了更上一層樓才讀碩士班。即是說,對技巧成熟的編劇,資深創作人們的評價會相當接近。但擁有成熟技巧的編劇多不必寄劇本到電影公司,所以不獲回覆的多為水平不夠高的劇本,當然也會有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