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大一項研究揭示童年逆境經驗的長期影響及療癒方法。
【大公報訊】記者黃知行報道:香港大學(港大)一項研究探討香港童年逆境經驗(ACEs)的普遍性、長期和跨代影響,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調查顯示53%的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曾經歷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比例遠高於全球平均的38.8%。而最常見的逆境包括忽視、情緒和身體虐待,這些經歷會影響身心靈健康,在親密伴侶間以至跨代傳遞暴力。報告建議通過早期介入、社區支援等,打破童年逆境的惡性循環。
「童年逆境不是我的錯」研究於2023年11月至2025年5月期間進行,採用了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團隊通過電話隨機抽樣的成年受訪者調查,收集了800多份有效回覆,回覆率超過40%。此外,團隊還向8男8女的童年逆境經歷者進行了深入訪談。
研究發現,曾經歷童年逆境的人更可能對子女採用暴力教養方式,例如言語虐待和體罰,是未經歷者的兩倍,顯示家庭暴力的跨代傳遞,凸顯創傷在世代之間延續。
童年逆境影響經歷者的身心靈健康,童年逆境經歷者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比例顯著高於非經歷者族群。
研究又發現,經歷童年逆境次數愈多,在親密伴侶相處中遭受或使用暴力的可能性也愈大。經歷者的敘述揭示童年創傷如何損害自尊,使他們陷入虐待關係,或反過來導致心理虐待的發生。
倡加強培訓和支援網絡
研究報告認為有迫切需要打破童年逆境的惡性循環,可通過早期介入、社區支援和改變傳統觀念去作出改變。主要建議包括加強公眾對童年逆境及其長期影響的意識與教育;及早識別並支援高風險家庭和新手父母;設計全面的「身、心、靈」全人健康的介入服務;挑戰可能導致童年逆境的傳統有害觀念;以及加強社區培訓和強化支援網絡。
發表研究報告「童年逆境不是我的錯」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暨「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首席研究員李嘉惠指出,挑戰傳統文化觀念至關重要。她申明,必須建立保障兒童發展的社會,有助預防跨代創傷及促進香港更健康的家庭和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