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當前美國在亞洲地區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朝核問題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開始其上任後首次亞洲訪問,據美國政府官員透露,特朗普此次亞太之行有三個目的,包括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公平貿易以及朝核問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特朗普的亞洲之行,希望從中參透特朗普時代美國對亞洲地區戰略、中美關係走向和朝核問題演進。/中銀國際研究部資深經濟學家 葉丙南 宏觀分析師 張婉
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的外交戰略是「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將更多外交資源由成本高昂的中東地區轉向投入產出回報更好的亞太地區。奧巴馬政府積極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協議》),希望強化美國與亞太地區的經貿投資合作,更加深度地介入亞洲地區的經濟、貿易、投資、安全等問題,以此建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
特朗普採取怎樣的亞洲戰略?
但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的政治理念、「單邊主義」的外交思維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在貿易上秉持零和觀念,堅定退出《巴黎協定》和《TPP協議》,聲稱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指責歐亞主要貿易夥伴國包括傳統盟友國對美不公平貿易和操縱匯率。特朗普這種全然不同的理念和風格為美國在亞洲地區的戰略及主要大國之間的關係注入了巨大不確定性,許多國家包括傳統盟友對美國未來在亞洲地區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方式難以預期。
特朗普上任已十個月左右,與亞洲國家的交流比較頻繁,顯示出對這一區域的重視。在特朗普亞洲之行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此次亞洲之行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自由開放的亞太秩序。特朗普在訪問日本期間兩國領導人就加強合作以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達成了一致。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印太戰略」)可能成為美國加強與亞洲地區盟友和主要夥伴之間合作的重要機制,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對在亞太地區影響力日益上升的中國的一種戰略制衡。
「印太戰略」構想最初由日本首相安倍在2016年8月出席第六次非洲開發會議時提出,此後安倍積極游說印度、澳洲和英國加入,並極力推動特朗普政府採納為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重要戰略。但特朗普政府是否會將「印太戰略」作為美國的亞洲地區政策並認真執行,仍需要進一步觀察。
首先,美國在亞洲地區最大的戰略利益並不集中在印度洋,「印太戰略」雖然有助於加強美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但也把韓國、菲律賓等美國在亞洲地區重要的傳統盟友排除在外,當前美國在亞洲地區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朝核問題,而中東問題也依然牽涉美國政府很大的資源和精力。其次,特朗普更加關注美國國內經濟狀況,外交政策的重點是商業利益,尤其是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包括傳統盟友的貿易赤字問題,國際合作方式傾向於雙邊而非多邊。最後,在短期內亞太地區依然是增長較快、商業合作基礎更好的區域,印度洋區域在中長期內具有較大潛力,是未來中期而非當前短期內關注的重點。
特朗普如何定位中美關係?
隨着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美國在亞洲地區的戰略日益取決於其對中美關係的定位和對華戰略,而美國對華戰略也依賴於美國對亞洲地區整體戰略。
特朗普在上任前,對中國態度非常強勢,在貿易、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市場開放、國有企業壟斷等方面對中國提出很多意見。但特朗普上任後,對中國的態度似乎明顯有所緩和,盡量避免與中國的正面衝突。這種反差可能由於兩方面原因,而不一定意味着特朗普對華戰略的落定。
一方面是特朗普新任政府依然在組建過程中,其對華戰略和政策並未完全成形,特朗普上任後正式代表美國政府,涉及中美關係其言行必然更加謹慎。另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面臨棘手的朝核問題,對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中的作用期望較高,至少在短期內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緩解或者解決朝核問題,為此特朗普政府將解決朝核問題與貿易不平衡問題相綁定,希望形成對中國更強的制約力。
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戰略依然在形成過程中,目前美國政府內部存在不同聲音。部分人士認為,應該以G2為框架建立中美戰略合作關係,美國需要了解中國的底線,向中國列明美國的核心利益範圍,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並遵守現有國際規則;另一些人士則表示,美國是海權國家,不應該把精力放在改變中國國內政策,而應該加強與美國盟友尤其是印度、澳洲和日本的戰略合作,「印太戰略」應該是此類人士的主張;還有一些更加極端的觀點,例如單邊主義、主權至上和零和遊戲等。
當前考驗中美關係的焦點問題是貿易不平衡和朝核問題。中美貿易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兩國不同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技術條件、比較優勢和全球分工所決定的,也與當前出口統計體系下中國作為全球成品組裝中心存在很大關係。特朗普政府將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歸咎於不公平不合理的貿易規則,美國亞洲研究局的一份最新報告提出,每年美國因有形商品假冒與盜版、軟件盜版和商業秘密竊取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2250至6000億美元,商業秘密損失(1800至5400億美元)與強制性技術轉讓最為相關。
因而,特朗普政府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策略除了要求中國從美國進口更多能源、農產品、飛機外,還包括施加壓力推動中國放寬市場准入、開放國內市場、取消強制技術轉讓政策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特朗普訪華期間,中國宣布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的市場准入,並逐步適當降低汽車關稅,在2018年6月前在自貿試驗區範圍內開展放開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試點工作。
特朗普如何解決朝核問題?
迄今為止,朝鮮完成了兩次遠程導彈發射和六次核試驗,已經對美國的盟友形成實質性威脅,影響到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承諾和美國在東北亞戰略存在的基礎。消除朝核威脅成為特朗普上任後面臨的第一個直接難題,特朗普政府在處理朝核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成功,將絕大部分國家納入向朝鮮最大化施加壓力以促使其回到談判桌上的統一戰線中。
但這個統一戰線存在明顯的脆弱性,主要大國中美日韓之間的核心利益並不完全一致。統一戰線分化可能極大影響到對朝鮮的震懾力。因而,特朗普的亞洲之行在朝核問題方面的關鍵工作是強化統一戰線的戰略團結,縮小間隙,形成對朝鮮方面更大的震懾壓力,迫使朝鮮主動回到談判桌上。從積極意義來看,朝鮮問題為中美深化溝通合作提供了契機,有助於增進中美之間政治互信,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做出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