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兩個朝代,對近現代和當代中國有直接影響。綜觀明清兩朝,經濟社會發展千頭萬緒,但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上,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地方,那就是軍事上鞏固以北京為首的北方地區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經濟上保護和發展以南京為首的江南地區為國家經濟中心。
此國家戰略,由明代中前期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理學名臣」、「文臣之宗」的丘濬(一四二一至一四九五年),在其著作《大學衍義補》裏提出:「天下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於西北,而金台為其樞。並建兩京,所以宅中圖治,足食足兵,據形勢之要,而為四方之極者也─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矣!」他分析指出:從周代在首都鎬京(在今西安附近)之外再建「成周」洛陽城開始,後來漢、唐、宋等王朝,都實行「兩京制」,但首都、副都距離近,同屬於一個經濟圈,未能充分發揮「兩京制」對於調動幅員遼闊的國家資源方面的作用。明朝的南京、北京分別佔據南中國、北中國的中心,北京戰略中心、南京經濟中心,兩京相輔相成,互為支援,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經濟社會發展。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年(一四二二年)力排眾議遷都北京,果斷做出「天子守邊」的戰略決策,因應了抵抗元朝蒙古殘部南下奪取中原的戰略需要,奠定了「天下萬世之大勢」。
這個經典論述後來相繼收入明中期塗山《明政統宗》、章潢《圖書編》,明末清初談遷《國榷》、清初朱彝尊《日下舊聞》等論述國家發展戰略的著作裏,最終載入乾隆《欽定日下舊聞考》,說明這一國策為明清兩朝所認同。這也可以為新時代「一帶一路」基本國策,提供了歷史啟迪。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