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24套旗袍重現上世紀人文歷史

時間:2017-10-27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電影資料館舉辦「穿.越.時代:旗袍篇」展覽,展出24套不同時期的旗袍戲服

  位於港島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樓高五層,樓面總面積約7200平方米。為了便於控制儲藏庫的恆溫系統,整幢大樓一分為二,即每層均劃出半邊為藏品室。資料館經常舉辦公開展覽和播放電影。近日,該館展出24套旗袍戲服,重現民初至上世紀60年代的人文風景,部分黑白電影中女星如周璇、白光、李香蘭(即山口淑子)、李麗華、林黛、樂蒂等穿着過的旗袍,也同時展出。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這些女星在當時皆紅極一時,除了見證一段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語片壓倒粵語片的時代,亦反映出當時國語電影的女角壓倒男角,及在社會上女性如何掙扎及受苦,參觀這次旗袍展覽實在是學習香港流行文化歷史的理想時機。首先,由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電影發展為國語片及粵語片兩大主流。國語片的質素及受歡迎程度均遠遠高於粵語片。

  南來的電影文化

  50年代國語電影的女角壓倒男角的現象,箇中原因很多。抗戰勝利後,大量上海電影人才流到香港,包括周璇、李麗華、白光等。這時期大部分的國語片都被指摘為缺乏香港氣息。因為它們主要秉承了30、40年代中國電影的社會批判傳統。電影往往是對父權及夫權作出批判,顯示了在一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裏,女性如何掙扎和受苦;而另一些反映時代新貌的電影,塑造了追求自主、尋求幸福和經濟獨立的新女性形象。雖然這時期的國語電影仍深受中國傳統影響,眾女星仍建立出性格豐富的女性形象。

  最早建立這時期女性形象的是白光。她在《蕩婦心》(1949)裏飾演與地主少爺相戀的女僕,因誤會少爺移情別戀,誤墮風塵,片中勾畫了男性中心社會裏貞女與妓女的息息相關。在《雨夜歌聲》(1950)中,她飾演從內地流亡到香港的少女,墮落歡場及受盡屈辱。這系列電影最突出的地方,是表現出無論是烈女的忍辱負重或妓女的掙扎求存,女性在男性中心的社會都只是不同形式的犧牲品,這實際是對男性中心社會的一種控訴。

  至於李麗華所代表的形象,是充滿成熟和世故情懷的女性。她在《新紅樓夢》(1952)中飾演林黛玉,被奸商所陷害。影片藉着她所演的角色,深刻批評了國民黨的腐敗。林黛是50年代至60年代國語片的靈魂。在《金鳳》(1955)中,她是一個堅強、熱情及自信的村姑。到了《江山美人》(1959),她演活了「紅顏薄命」的宿命氣息。直至70年代,功夫電影冒升,才改變了女角壓倒男角這股南來的電影文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