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的涉台論述為新時期對台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反「台獨」和促交流是今後兩大工作重點,反映了大陸對台方針政策的延續性、一貫性和原則性。島內主流媒體指出,習近平對台政策的底線與善意已清晰表達,現在該是台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回應的時候了,並呼籲蔡英文應拿出實際行動為兩岸關係的改善貢獻力量。日前台灣最新民調也顯示,超過一半民眾不滿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然而,蔡英文對台灣主流民意的迫切呼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她昨天發表關於兩岸關係講話時依然是老調重彈,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毫無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和善意。國台辦強調,只有回到「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來,兩岸關係發展才能撥雲見日,開闢新的前景。
蔡英文說,「1992年我方跟對岸進行香港會談」,民進黨政府尊重這樣的歷史事實。去年「520」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講時,就已作過相關論述。一年多過去了,其論調沒有絲毫改變。到底1992年「我方跟對岸」在香港談了什麼?最後達成什麼共識?蔡英文始終避而不提。這正正是造成當下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1992年11月,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經由香港會談及其後函電往來,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其核心意涵是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它清晰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表明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這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大是大非問題,也是台當局迴避不了的重大原則問題。蔡英文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其所稱「推動兩岸關係」、「促進兩岸和平」都是空話。
昨天台灣方面舉行關於兩岸交流30年的研討會,蔡英文竟宣揚民進黨推動兩岸關係的「功績」。她大言不慚地說,「2001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開始實施兩岸小三通,邁出了兩岸直接通航的歷史性一步」。
但事實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方面就提出兩岸通商、通航、通郵的「三通」構想,只是當時台灣方面奉行「三不」政策,令「三通」構想不得不束之高閣。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因擔心推動「三通」會失去綠營群眾的支持、不利競選連任,於是在未與大陸協商的情況下,以規模和範圍都很小的「小三通」代替「三通」。可見,當時扁政府是在不願擴大與大陸交流的保守思維下而實施「小三通」,如此又怎能算是「功績」呢?尤其扁政府大搞「正名」、「去蔣化」等「去中國化」運動、叫囂「一邊一國」,嚴重破壞兩岸關係,最終於2008年被選民趕下台。蔡英文卻「炫耀」當年扁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種種行徑,根本就是自曝其短。
蔡英文還說,「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然而,蔡政府縱容和推動一系列「去中國化」行徑,最近還想以羅馬注音代替中文姓名,這難道就是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至於「承諾」,蔡曾說「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島內相關法律奉行「一中精神」,但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談何「承諾不變」?
當局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實際上就是不願放棄「台獨」主張,這不是「對抗」,什麼才是「對抗」?島內民調顯示,逾六成人支持「和平統一」,可見,「和平統一」已成為兩岸社會的主流民意。蔡英文所謂「不屈服」,顯然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上月在香港出席兩岸交流30周年紀念大會時指出,統一是全體國民之福。「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
30年來,大陸方面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分裂,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兩岸交流合作指引方向,保駕護航。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