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影劇照。
近日看了一部網評為佳作的電影《二○二五年的歐陸》(Kontinental '25),這部影片在今年柏林影展上備受矚目,不僅入圍金熊獎,更憑藉其銳利而克制的敘事,奪下最佳劇本銀熊獎。這樣的殊榮並非偶然,而是來自於導演冷靜犀利的視角,與對當代歐洲社會深刻的反思。
女主角是一名具有極強道德感和同情心的法警,在一次不得不驅逐一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的任務中,發生了不幸的後果。這個意外成為全片的轉折點。隨後的故事幾乎全部圍繞她的掙扎展開─在法律與良知之間,她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質問自己:執行命令是否等同於正義?遵守體制是否意味着背叛人性?
本片並未走向戲劇化的災難鋪排,而是以近乎冷峻的鏡頭語言捕捉角色的內心裂縫。導演選擇大量靜止鏡頭與長時間凝視女主的臉龐,讓觀眾與她一同承受那份沉重與矛盾。這種壓迫性的觀看經驗,讓人無法輕易抽離,彷彿我們也被迫站在制度與良知的交叉點上。
女主角的故事,不僅僅是個體悲劇,更是一面映照歐洲當前困境的鏡子。當權力機構以「法治」之名實行驅逐與排斥時,電影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其中的荒謬與冷酷。《二○二五年的歐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議題片,而更像是一則寓言,提醒觀眾反思:我們所身處的文明,究竟在何處劃定了「合法」與「人性」的界線?
演員的表演同樣功不可沒。女主角在面對上級時的冷峻、在流浪漢意外後的愧疚,以及獨處時近乎崩潰的壓抑,都展現得極為細膩而真實。這種複雜的層次感,讓角色不流於單薄的「善良代表」,而是一個被矛盾撕裂的真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