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清代自雍正皇帝開始,養心殿成為皇帝日常起居和理政的宮殿
養心殿是紫禁城內廷的一座殿宇,它不僅是清代八帝的宮邸正寢,也是見證清朝的治亂興衰的發展。孟子曾言「養心莫善於寡欲」,養心殿之命名,亦承載着傳統對治國者的價值要求。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養心殿現正關閉進行修繕,而殿內部分文物、陳設等皇室用器,現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
是次展覽選取二百多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借助場景原狀展陳和多媒體等形式的演繹,將養心殿在清朝歷史的地位和意義一一重現在參觀者的眼前。我認為,各位中史科老師應好好運用這些展覽之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中史老師只要將清朝的治亂興衰歷史過程,有所掌握,便可在展廳中,透過講解展出的文物,向學生展現出一段清代由盛入衰的歷史。
清代自雍正皇帝開始,養心殿成為皇帝日常起居和理政的宮殿,此後的清代歷任皇帝以養心殿為寢殿。
雍正帝在位時期,在養心殿中制定了大量補救時弊的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他又致力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廢止賤民政策,令世代受到奴役且地位低賤的賤戶被解放。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1734年清政府與準噶爾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雍正帝在養心殿治國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奏摺大多由他親自批改,軍機處的諭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親信的內外臣僚如張廷玉、鄂爾泰等皆常在養心殿與他共議國事,明君賢臣,令盛世得以延續不斷。
道光時代步入中衰
1820年,嘉慶帝崩,道光帝繼位。此時,道光帝在養心殿面對着一個暮氣沉沉的朝廷,滿朝文武只知迎合貪污謊報。道光帝提倡儉樸,所穿龍袍是宮內舊料所製,滿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補丁,以示簡樸。對外方面,19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屢次不了了之。英國將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以改善本身經濟。
道光帝為解決此弊端,極有可能是在養心殿中派出林則徐到廣州禁煙。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清軍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除割地、開港、賠款之外,中國主權逐漸流失,是清朝步入亂世的開端。
1850年,道光帝崩,咸豐帝繼位。他在養心殿治國期間,未能有效應對內憂與外患的進逼,清朝國勢隨即步入衰落的困局。先有1851年洪秀全於廣西金田起事,攻陷並定都南京,並且發動兩次西征。再於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
東暖閣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