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甜蜜假象》喪母痛難愈

時間:2017-08-04 03:15:53來源:大公網

  圖:《甜蜜假象》講述孩子與亡母的故事

  意大利導演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已經拍片五十年,相比起不少老導演,他的作品甚少令人覺得喋喋不休或倚老賣老,二○○○年後,他被全球影迷重新發掘,不是為了懷舊,而是他確實很貼地。《甜蜜假象》(Sweet Dreams)嚴格上不是在香港正場公映,但也是在商業戲院放映,比起看千篇一律的文青片、抗爭片、男女平等片,這部片未嘗不是另類好選擇。/劉偉霖

  Massimo是寡言的記者,他這種性格,很大程度來自他小時候的一件悲慘事。跟他感情不錯的母親,在一個晚上忽然被送到醫院。家人不讓Massimo去醫院探她,再過一會,就說她死了,死因是心臟病發。未能接受母親死去的小Massimo,一邊想在不同成熟女性身上找到母親的替代品,一邊又不相信母親真的從此離開塵世。Massimo不接受宗教對往生、人類以及世界起源的解釋,只因這些都不能解釋母親會離他而去。

  去到四十歲,Massimo依然孤家寡人,父親病逝,把祖屋留給了他。單位賣走了,但Massimo還要處理雜物,其中包括母親的遺物。由於被告知母親因心臟病去世,他一直都很怕自己會有遺傳。在祖屋執拾時,他忽然呼吸困難,打電話去醫院求救,接電話的是一位有魅力的女醫生,由貝漢妮絲比祖(Berenice Bejo)飾演,透過對話,他感到舒適了。Massimo和女醫生也認識了,她能醫好Massimo的心病嗎?

  成年仍未釋懷

  前陣子因為一部戰爭大片,令不少香港影評人及電影人舌戰一輪,不過這都顯示出,很多人對一些混合或調亂時序的拍攝手法有興趣。先前的劇情簡介,已經將故事梳理了一次,順序寫出來。如果本片的內容單純是講述主角的童年以及成年,大家都應該會同意這不過是一部普通的電影。除了Massimo的青年時期,基本上,故事都有包括他的童年、少年、三十出頭,以及最後的四十歲,不過故事不斷在時空上跳躍,就連一次Massimo去實地採訪南斯拉夫內戰,見到母親伏屍的情景,也可以和主故事產生含蓄的關係。這一場戲也有一點對新聞不可信的暗示。

  童年陰影/追憶故人這種故事,其實曾在很多大路商業片,或者市場較小眾的影片中出現。商業片就會集中描寫主角的痛楚,但是要他或她扭曲面容地叫喊:「媽,我很想你!」小眾一點的就會拍一些唯美景象,主角對着美景發呆,結尾摟着在生的親人大哭一場,就是大團圓結局了。

  本地片商的宣傳語句中,以「傷痛「五步曲」」(即是從拒絕到接受的五個階段)去包裝本片的故事。當然,這種說法能令很多人有共鳴,也能避免把電影說得太深奧,嚇走本地觀眾。

  除了時空跳躍以外,本片鋪排喪親之痛的過程,就是遠遠超出「傷痛「五步曲」」那種層次,甚至是讓觀眾體諒到,面對傷痛並不是那麼容易,亦不是那麼順序,那麼一、二、三、四、五。

  餘生僅剩傷痛

  我們看到Massimo和母親最後的時光,不但是在影片的開始,也會在片中不同時候出現。父親及親戚如何就母親死去一事,向小Massimo隱瞞,也在對白上以及畫面上,用很多心思去引導觀眾站在Massimo或大人的視點思考。長大後,工作又會隨時令Massimo聯想到死亡或者喪親,如此種種,展示了強烈的喪親之痛,不止是人生中的一顆大石,更會成為未亡者的人生本身。

  貝洛奇奧十幾年前的一齣舊作《母親的笑容》(My Mother's Smile)的故事,也和兒子及亡母有關,不過方向完全不同,最抵死的就是嘲笑天主教會。本片就認真多一點,不會把宗教寫得太荒謬,但切實從死亡,或提早了的死亡這一點,闡釋貝洛奇奧對宗教的觀點。

  不過,筆者覺得本片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探討。原片名的意思,其實是「寶貝晚安,發個好夢」的意思。Massimo母親就是在親他晚安後死去。其實大家也不難想到,死因不是心臟病那麼簡單了,不過一覺醒來就沒了媽媽,Massimo可會怪自己會睡着,或者以後都不想發夢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