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我的前半生》講述離婚女人羅子君改變心態,投身職場的故事 網絡圖片
如今,但凡在大城市打拚的三十歲單身女性,身邊總會充斥各種聲音,一如「你馬上就快三十歲,怎麼還不談戀愛?」或如「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又如「結婚後,一定要忍讓,否則老年孤苦無依。」近幾年,女性題材受到各位編劇的青睞,觀眾也樂得守住公仔箱,睇《歡樂頌》、《我的前半生》、《不懂撒嬌的女人》、《東京女子圖鑒》、《傲骨賢妻》、《大小謊言》,煲劇人更關心劇中女人如何成為人生贏家,卻少有人審視她們在男權社會的「處境」。
從未婚、已婚、離婚,刻畫女性的電視劇,都會引起煲劇人熱話,播放期間,風頭一時無兩。諸如內地劇《歡樂頌》系列和《我的前半生》,收視率都非常可觀。相比較電影《此時.此刻》(The Hours),劇中女主角不用再以死亡對抗男權社會對女人的建構,然而她們多數還要與張愛玲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的薇龍一般,需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女人」。即使打正旗號要拍女性勵志,然而「男性是女人的依靠」、「婚姻就是女人的全部意義」等固有設定卻頻頻出現,甚至有堪稱「老古董」式的情節,在《歡樂頌2》中,邱瑩瑩被男友應勤分手的原因,竟是並非處女。
社會學家西蒙.波娃曾說過:「人們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成為女性。」故在眾多電視劇中,仍可看到單身女人的學習,例如港劇《不懂撒嬌的女人》,就教女人如何學懂撒嬌,討男人歡心,這背後是傳統價值觀的彰顯:「與其做個如凌敏一般的女強人,不如做個男人背後的幸福小女人,相夫教子,因為女人的最終歸宿始終是婚姻。」
結婚變成奮鬥目標
劇中的女性獨身一族,除了要在社會上奮鬥打拚之外,還會承受年齡焦慮,一個男人三十歲未婚,可解釋為正處事業上升期;一個女人三十歲不結婚,就會受到來自四方的質疑。《歡樂頌2》關雎爾過年回家吃團年飯,即遭遇全家人逼婚;與之相比,日劇《家族的形式》中的父母就要冷靜許多,面對奉行「獨身主義」的子女時,既沒有將結婚、生子掛在嘴邊,也沒有試圖灌輸大眾認可的婚戀觀。
故而,女人也把三十歲設置成一條人生「死線」,諸如《歡樂頌》樊勝美、《不懂撒嬌的女人》凌禹勤、《東京女子圖鑒》綾,均有如此心聲:「女性生孩子的年齡是被限定的,我把結婚定為了目標,因為朋友都結婚了。」不僅如此,女性更把選擇一個有錢男人作為奮鬥目標,樊勝美因為男友王柏川沒房,多次逼迫他努力工作掙錢;《我的前半生》的羅子君評價時下小姑娘,也是「現在的小姑娘,只要看你有錢,才不管你老實不老實,都往上生撲的是吧?」這裏最適合引用珍.奧斯汀(Jane Austen)《傲慢與偏見》的一句話:「世上漂亮的女子雖多,可沒有那麼多有錢的男人來支配她們。」
職場女性,可以如《我的前半生》的唐晶一樣,做事雷厲風行,思維敏捷,創造卓越的工作業績。面對愛情,冷靜理性,眼中揉不得沙子。也可如美劇《傲骨賢妻》,雖主角多為女性,也並不靠打敗男性證明優越感,而是她們可以做得比男人好,有能力掌握人生。但優秀如她們,也會受到各方面質疑,連唐晶的閨密羅子君,都認定她如此努力工作,是自討苦吃。
女人總認為婚姻可以成為人生的避風港,害怕一個人面對生活,承受壓力,往往想快點步入婚姻,但殊不知,當她們把全部希望寄託在這個精挑細選的男人身上時,她們就失去了與男人平等戀愛的基礎。從而,即使被丈夫傷害,也不敢勇於走出婚姻,因為她們沒有獨立生活的資本。
男人不是長期飯票
因此,在《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放下所有自尊求丈夫回心轉意,其母薛甄珠聽聞女兒離婚,也親自下廚做飯,只為挽回出軌女婿。唐晶看不下去,薛甄珠就同唐晶說:「子君要是離婚就完蛋了。年輕時候,可以依靠漂亮臉蛋唬唬人,但其實是沒有什麼本事的呀。」羅子君怎麼會沒有本事?其實,她與唐晶一樣,都是名牌大學本科畢業,也在外企工作過,是結婚後,陳俊生不讓她工作,承諾養她一生一世。母親如是說,反映當下社會很多母親的心聲,因為她們依然認為:「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作為一個女孩,為何要活得如此艱辛,為生計拚搏?」
但丈夫真的可以成為一張長期飯票麼?羅子君的經歷即告訴女人們,夢終有醒來的一刻。當丈夫陳俊生出軌後,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做全職太太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離婚前的她,放棄自我成長,最大愛好就是懷疑丈夫身邊的小姑娘;但離婚後,她也決定開始做出改變,只不過,編劇仍在她身邊安排了一個老師賀涵,帶她走出人生困局。
此外,《我的前半生》並沒有美化全職太太的幸福,而是如《大小謊言》一般剖析她們內心的苦痛,當賀涵認為羅子君是一個沒有生活能力,也沒有社會價值的女人時,羅子君激烈回應道:「誰說我沒有生活能力,我給人家做老婆,給人家養孩子,我那麼不容易,這個家就是我的工作。」而在《大小謊言》中,五位家庭主婦面臨更多人生挑戰,面對嗷嗷待哺的幼兒,她們不得已放棄事業,忘記個人理想。筆者認為,比較《我的前半生》,《大小謊言》表現出主婦在人生不同層面上的苦悶,丈夫是否會出軌已非生活主旋律,她們要解決的另外的麻煩,包括撫慰不甘平淡的事業心、面對前夫的挑釁、克服心理陰影、面對有家庭暴力的丈夫,以及與丈夫完全相左的育兒理念。
誠然,編劇塑造女人的前半生,當然是反映社會現實,但也不應僅滿足於傳播女人要撒嬌贏得愛情、須防範閨密勾搭男友和丈夫出軌,以及婚姻才是幸福歸宿等價值觀。縱使對於女人而言,經濟獨立易,感情獨立難,但各國編劇們也應以更多劇集展現女人的多元化,例如她們如何邁過人生難關、掌握專業的工作技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甚至是愛情、婚姻之外的煩惱,譬如與年邁的父母聚少離多、工作壓力大、找不到前行目標。女人的一生,抉擇因人而異,既然有崇拜英雄的女人,也會有把自己當英雄崇拜的人;既然有追求事業成就的職場女性,也會有甘於「宜其室家」的小女人。
(下期「全民煲劇」將於八月十三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