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這是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港人社會的普遍共識。「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施的經驗和歷史證明,香港的前途和命運同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20年,正是中國加快發展的20年。香港支持了內地的發展,內地帶動了香港的繁榮,兩地經濟融合共創雙贏。尤其香港回歸後不僅鞏固和提升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成為全球主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但台當局上周發布所謂「香港研析報告」,說「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提升香港經濟風險」雲雲。這顯然是抹黑「一國兩制」,唱衰兩地經濟融合。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以意識形態觀點、戴着有色眼鏡看待兩岸經貿合作,視兩岸經合為「洪水猛獸」,便也認為香港和內地緊密往來不利香港發展。正如台灣學者指出,島內存在對「一國兩制」的憂慮甚至恐懼,但莫名的恐慌卻易陷入被迫害的虛幻狂想,將使原已難解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看來,台當局是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難怪其「香港研析報告」不知所雲了。
回歸20年來,中央惠港挺港不遺餘力,成為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重要源泉。香港回歸不久,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受到嚴重威脅。中央政府很快宣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有此強大後盾,特區政府果斷採取入市干預措施,維護了金融和社會的穩定。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香港再次在中央支持下共克時艱。
2003年上半年,「非典」(SARS)疫情肆虐香港。中央政府及時伸出援手,無償提供大批抗疫藥品和器材;兩地隨後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促進雙方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內地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政策也緊跟着實施。這些都為香港經濟擺脫非典衝擊、恢復增長注入了「強心劑」。
金融業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隨着國家的發展和大力支持,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以2004年為起點,歷經人民幣業務擴大、境內外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建立與「擴容」等關鍵節點,成果豐碩。繼「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之後,香港與內地「債券通」也於日前開通,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得到強化。
香港和內地的日益融合,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一國之利、兩制之便」。而與大陸只隔着一彎淺淺海峽的台灣亦本應「近水樓台先得月」,但民進黨當局去年「520」上台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嚴重影響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
過去八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改善兩岸關係,兩岸開放直航,吸引大批陸客赴台觀光,帶來一年超過一千億新台幣的商機,惠及不少行業,大至酒店、百貨,小至餐飲、夜市。但如今兩岸關係惡化,赴台觀光陸客減半,業界損失超過百億:旅社破產、導遊失業、旅巴拋售、民宿倒閉。 當局不思改善兩岸關係,反倒削尖腦袋搞什麼「新南向」,寧願貼錢給東南亞遊客,也不思考如何找回流失的陸客。蔡政府一邊「哭窮」、大砍公務員和教師的退休金,另一邊卻任意揮霍納稅人的錢,如此敗家政府怎能不激起民怨?
2010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惠及不少台灣中小企業。據統計,自2011年以來台灣出口ECFA早收項目中,中小企業出口額就佔了近5成。2013年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但由於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極力阻撓,迄今無法生效實施,讓島內服務業白白錯失了布局大陸的先機。
據研究,大陸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台灣出口將增加3.8%。由此不難想像,台當局刻意疏遠大陸市場,對台灣經濟將帶來的巨大損失。
蔡政府不好好反省自己的兩岸政策,反倒誣衊香港和內地融合,挑撥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可謂居心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