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機械可以不眠、不休,一天24小時不停開動,於是,工人只好遷就機械,分日、夜兩班工作\資料圖片
過去,人類有文明,因為人類懂得製造工具:斧鋸伐木建屋、造船車。人類馴服牛、馬幫助耕種、飼養豬羊作食物,增加生產。工具和家畜,都由人控制和訓練。可是,到了工業社會,機械的生產力遠比獸畜的生產力高,人類文明飛躍發展,生活素質大大提高。然而,到了機械生產、流水作業的時代,人類已不能再像以前使用工具和家畜那樣的「控制」機械了。反過來,工人要「適應」機械了。差利的電影《摩登時代》,便生動的刻畫了這個情況。
「少數定律」:多數服從少數
社會科學有個定律,叫做「少數定律」(minority rule)。假設三個人同居一屋,甲性格十分固執、不肯改變生活習慣。乙和丙則剛剛相反,適應力較強。假如甲有潔癖,家居要一塵不染,他才能安居。乙、丙則沒所謂,地方不太整潔,依然甘之如飴。三人要一起居住的話,必定要乙和丙遷就甲,否則,有潔癖的甲便不可能居住下去,非要遷出不可。這便是多數服從少數。
舉另一個例子。假如你要宴請十個朋友吃飯,其中兩人是吃素的,那你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煮兩種菜式,素菜給那兩人吃,其餘九個人吃葷。這比較麻煩,而且成本較高。另一個選擇便是,人人都吃素,這樣便不用煮兩種不同菜式,成本較輕。這亦是多數服從少數。
經濟生產亦如是。只要有5%消費者是無法改變的一群,那便要遷就他們。此所以許多交通工具、建築物都要有「無障礙」通道,給坐輪椅的殘疾人士使用,縱使這會增加建造成本。機械就像第一個例子的甲那樣,無法改變,只能人遷就它,它不會遷就人。
機械化生產有許多優點。一是產品精準,素質有保證。機械可以造原子筆,人手便沒可能造出原子筆,因無法造出原子筆尖那細微的「波珠」。機械可以低成本的大量生產。機械可以不眠、不休,一天24小時不停開動,於是,工人只好遷就機械,分日、夜兩班工作。人類耕種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工廠工人卻一些做日班,一些做夜班,「生物時鐘」完全顛倒。
大量生產才可使用機械。耕種也一樣,農業機械化,便先要有大片平坦的農田,否則無法使用機械翻土、插秧、施肥、除野草、收割等等。農業機械化,產出的糧食價格較低廉。面積小的農田,除非種植高價糧食,或得到政府津貼,否則農民難以生存。捕魚亦一樣,人手網魚捉魚,多極有限,絕不會導致魚類瀕危絕種。機械化捕魚,必須有大量漁獲,才有成本效益。久而久之,許多海域的魚類接近絕種。現時,人類吃的魚佔大多數是養魚。無法養殖的魚類,數目愈來愈少,瀕臨絕種。
新一代不學書法不背書
現代人不經不覺的已經改變了生活方式,適應機械時代。數碼時代來臨,人類將會更無助──有了電腦打字,新一代不學習書法,字體潦草。有了網上搜尋器,不再背書。有GPS,人不再認路,甚至不懂得看地圖。可以發短訊、應用程式(apps),面談少了,手寫信式微。這樣下去,人類不斷改變自己適應電腦新科技,會否終有一天,「電腦說不」(computer says no)的事,人類就不會做呢?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現時流行的智能家居和汽車,毋須用鎖匙,一朝「電腦說不」,連車門、家門也開不到呀!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