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The Square》批評小資產階級的社會風氣
本周一曲終人散的「第七十屆康城影展」,在沒有太大的掌聲或噓聲中落幕。身處現場,卻有莫名的平靜感覺。\王勛
過去兩年,輿論普遍認為得獎電影名過其實,反而很多佳作卻空手而回,大會備受猛烈批評,被認為邀請了太多只愛主流電影的明星擔任評審,直接導致走漏眼的情況出現。今年康城大會終於取得適當平衡,由艾慕杜華(Pedro Almodovar)率領的九人評審團中,有五位導演,三位演員,以及一位電影配樂師。他們總算在娛樂與藝術之間取得平衡,選出了不少人也認同的得獎者。
《The Square》捧大獎有理
在頒獎禮後的記者會中,九位評審解答記者提問,透露了評審結果的點點端倪。當談到金棕櫚大獎得主《The Square》時,意大利導演保羅蘇雲天奴(Paolo Sorrentino)就表現得非常雀躍,明顯很喜愛該片,韋史密夫(Will Smith)則對沒得獎的主流商業片《Jupiter's Moon》情有獨鍾。艾慕杜華指《The Square》以很具創意與多元的情節與手法,呈現出「政治正確的獨裁性」(the dictatorship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相信電影中批評現今小資產階級的社會風氣,艾慕杜華也有很深感受。
另外,有記者提問為何止頒第二獎(評審團大獎)予講述「性少數」的大熱電影《120 Beats Per Minute》。艾慕杜華曾執導過不少探討「性少數」(LGBT)角色的影片,得到各方讚賞,而當他談到此片時,更情不自禁感動落淚,可見他也衷心喜愛本片。
女性電影是近年爭論不休的話題,女權分子曾批評康城缺乏女性電影。今屆由女導演蘇菲亞哥普拉(Sofia Coppola)奪得最佳導演獎,更是一九六一年以來首次,而入圍以及得獎電影也不乏以女性作主題,真正做到「政治正確」。記者會上,幾位女評審也異口同聲表示很高興多位女性獲獎,並強調得獎並非因其女性身份,只因她們發揮出高水準。是真是假,見仁見智。
Netflix投資的兩部作品《奧克雅》(Okja)及《馬家瑣事》(The Meyerowitz Stories"New and Selected"),在開幕前已因它們只會在網絡電視播放而傳出風風雨雨。縱使評論界都對兩片有甚高評價,可是如今兩片也空手而回,少不免令人懷疑是評審(甚至大會)為保護電影免被網絡或電視取代而作出的決定。
南斯新片斬獲兩獎
不少評審也會為自己國家的導演爭取獎項,韓國導演朴贊郁今年身為評審之一,使不少人相信奉俊昊的《奧克雅》以及洪尚秀的《那天之後》(The Day After)有機會獲獎。可是,觀乎朴贊郁在記者會上一言不發,相信討論時其聲音也被其他評審掩蓋。洪尚秀的《那天之後》得到很多法國影評支持,不少人也給予最高評價。不過,影片其實秉承一貫洪尚秀的風格,以簡單場景以及少數人物,幽默地描寫男女之間兜兜轉轉的感情事,熟悉其作品的觀眾大抵也不會感到驚喜,況且本片算不上是他的最佳作品,要奪取獎項的確是過分苛求。
蓮妮南斯(Lynne Ramsay)執導的《你從未真正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在影展的最後一天放映,之後大獲好評,更被捧為金棕櫚大獎熱門。影片只是簡約地講述一名殺手如何拯救一名失蹤少女,導演以極度風格化的處理,將回憶、暴力與超現實融會片中,不少人將本片媲美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的士司機》(Taxi Driver)。筆者則覺得本片是南斯一次不錯的風格嘗試,內容卻有欠深刻,未達震撼人心的效果,拿取兩個較次要的獎項(「最佳男演員」及「最佳編劇」)是不錯的鼓勵,筆者倒沒有反對。
《你》片的光芒,可謂直接影響了祖舒與賓尼沙夫迪(Josh & Benny Safdie)執導的《命中有罪》(Good Time)。影片講述一名銀行劫匪一夜之間的遭遇,也有人拿來跟史高西斯的《三更半夜》(After Hours)比較,片中影像動感十足,配樂也充滿激情,是一部很有活力與生氣的類型作品,而男主角羅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也有不錯的演出,但最後仍敵不過祖昆馮力士(Joaquin Phoenix),失落「最佳男演員」,唯有下屆康城再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