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基建從援外到競爭

時間:2017-06-02 03:16:05來源:大公網

  中國建築師從1956年就開始「走出去」,在所謂「援外」工程中起步。中國政府一直把對外援助作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的重要內容,以無償贈送或低息貸款的方式,向友好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由於累積多年來在基建工程「走出去」方面的成果,中國政府建立了從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到交工全過程的管理體制,培養儲備了一大批有援外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鄒德儂的《中國現代建築二十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是一部介紹中國現代建築的理想入門書。全書用了20個專題,全面指出了中國現代建築的特點,其中一章是〈走出去〉,記敘了中國基建工程在「走出去」的歷史。

  改革開放之前的援外工程,在「國際主義義務」的觀念下,有只算「政治」不算經濟帳的傾向。1980年以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外經濟貿易部對經援工作體制作了改革,1982年首次提出援外工作「守約、保質、薄利、重義」的指導思想。1980年代後期,「援外」觀念被「市場」觀念替代之外,喚醒了中國工程界的市場競爭意識,在國際市場的招標中,同發達國家一爭高下。

  競爭機制促進了優秀作品的誕生,涉外建築成為中青年建築師展現才華的用武之地,孕育出一批優秀的建築設計方案,成為建築創作舞台上的亮點。如突尼斯青年之家,中國建築師利用場地形態特點組織建築空間,整組建築以圖形為母題,圓券、圓拱、球頂反覆出現、不斷變化;又如加納國家劇院,位於加納首都中心主幹線的交叉口上,建築包括:1500座位的劇院、展覽廳和露天劇院。

  今天,中國政府及企業在非洲的基建工程,受到全球的關注。讀畢本書後,讀者會認識到中國在援外工程的成就,是多年實踐的結果。這些高質素的工程不但展示了中國工程的高水平,亦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身為中國人的我們,看到國家的成就,亦感到非常自豪。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