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濟轉型,商家或企業家往往都是得益者,低學歷及低技術勞工多會成為被裁減的受害者,在經濟學角度來看,這種適者生存定理,是推動發展的動力。張五常的《新賣桔者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有趣的經濟學散文集。張五常的文章特點,是見解獨到,發掘出一些經濟學現象的成因及影響。在本書中,他深信,內地推行勞動法,短期確能保障勞工的權益,惟最終卻會拖垮中國整體的經濟。
勞動法中第二十條,提出了無固定期限合約規定。所謂無固定期限法例,是指一個員工在一個單位工作了十年,法定退休期之前單位不能解僱。這是說,一個員工被僱十年後,不管合約怎樣寫,法律上會獲得終生僱用的權利。張五常認為,在經濟原則方面來看,是如果要推動經濟發展,正確做法是清楚界定資產權利之後,我們讓市場有合約選擇的自由。在僱用合約那方面,僱主怎樣選,勞工要怎樣選,你情我願,應該自由,政府干預一般是事與願違。勞動法在短期內不會有大影響,因為正在盛行的是員工炒老闆,不顧而去另謀高就,老闆跪下也留不住。然而,有朝一日,經濟緩慢下來,老闆要炒員工,在新勞動法保護下,工會林立情況會出現。日後如舉國大罷工的情況可能會出現,經濟學家貝克爾認為此情況的出現,是政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兩位大師級經濟學者的見解確有見地。但當國家站在人民福祉的角度時,透過法例去保障勞工,實是一項合理政策。中國是實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提倡市場經濟,但保障人民權益,亦始終是政府施政重點。施行勞動法正正是為了幫助每一位在企業工作的勞工。日後經濟如何轉型,亦可令他們受到相當保障。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