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achel(右)揭發Tom出軌,離婚收場
以女性為主角的驚慄片頗有市場,既可令女性觀眾代入自身在家庭、事業、愛情等的人生迷惘,假若拍得性感,又能吸引男性觀眾。《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的原著小說還未出版便售出電影版權,人妻失蹤的情節最令人想起當年大熱的《失蹤罪》(Gone Girl)。/劉偉霖
失婚婦人Rachel如常在每個工作天乘搭火車從市郊到紐約,列車慢駛時,正好經過她離婚前所住的區域。她每早都會在車上見到其中一戶的年輕女主人Megan,對方一副自由自在享受人生的模樣,有時更會和丈夫打開門窗做愛。隔Megan幾戶,就是Rachel與前夫Tom的舊居,Tom仍居於此,但新的女主人是較Rachel年輕的Anna,她原是地產經紀,和Tom搭上,Rachel揭發此事後離婚收場。
原來Megan及Anna是認識的。Anna和Tom結婚後有了孩子(Rachel和Tom有不孕問題),請了Megan當保姆。從火車上,Rachel以為Megan及Anna都有美滿的婚姻,就只得她斯人獨憔悴。有一天,火車又在Megan家外慢駛,Rachel卻見到Megan抱着另一個男人。她覺得Megan身在福中不知福,下了火車想去教訓Megan,然後一覺醒來,見到自己受了傷,衣服都是泥濘血跡。新聞報道說Megan失蹤了,Rachel懷疑這和Megan偷漢之事有關,但又不禁懷疑自己,因為她有酗酒問題,離婚後丟了工作,每天只是假裝上班,記憶紊亂。
演員好戲歸功導演
「你睇人好,人睇你好」是本片故事的起點,而電影在頭半段都是以Rachel、Megan及Anna三人的觀點去說故事,Rachel說她所見到的,其餘兩人就說出自己生活的真相。再加上Rachel有酗酒以及記臆斷片的問題,她的敘述便帶着不可靠的成分,她這一刻說的故事有可能在結尾被推翻。比較可惜的是,分頭說故事的手法太早完結,故事很快便回歸由一個主角去帶出故事,Megan失蹤然後被殺,固然不能說太多故事,但Anna的部分說得太少了,影片沒有營造煙幕,讓觀眾以為她有機會是兇手,是個敗筆。
Rachel從火車上病態地窺看舊居,然後因此發現疑似兇案,這種故事無疑令人想起《後窗》(Rear Window)。而本片的一個疑兇是Megan的心理醫生,Megan把她的不安以及性生活鉅細無遺地告訴他,又會令人聯想到《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該片的變態兇手就是聽人妻訴說性苦悶的心理醫生。
不過,筆者覺得拍攝風格是本片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大家太集中於看故事了。飾演Rachel的艾美莉賓特(Emily Blunt)在本片的演技深受讚賞,也要歸功於導演的拍法,因為本片有大量的大特寫,三個女主角好像無時無刻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悶在心裏想說出來,這些告白特寫令筆者覺得很像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的心理劇,所以某程度上,本片可謂希治閣懸疑以及褒曼心理劇的融合。
男男女女誰剝削誰
這部影片,多少將男性刻畫成時刻剝削女性陰道或子宮的人。本片有三個主要的男性角色去對照三個女主角,他們是Tom、Megan的丈夫Scott,以及心理醫生。Tom好色,而在Rachel的眼中,Megan及Scott總是做不停(她那麼火辣,男人想跟她歡好是合理的),而心理醫生也是憑女性性苦悶而賺取診金,甚至肉體上的好處。Rachel將自己的不孕視為離婚的主因,而Scott也是因為想要孩子才推Megan去做保姆,讓她習慣了照顧別人的孩子而想有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整部片就是建基於男人只當女人做性愛對象或生育機器,於是,對筆者來說,這部影片或者是原著故事,有一種對男性的憤恨,而且很強。
不過從男人的角度去看,這三個女人都是不事生產。Rachel因為酗酒丟了工作,用Tom給她的贍養費過活,每天扮上班,烈酒當水飲,迷迷糊糊地過活。Anna搶走了Tom後,過着少奶奶生活,但因為她太熱愛有機生活,時間都花了在採購有機食品上,才需要請保姆。至於Megan,既不願工作又不想生育,只想做愛。於是,故事作者在塑造男性剝削女性肉體時,同時又令這些女性很無情地剝削男性的經濟能力,這些女性都是有能力做事但選擇吃男人的。
原著故事發生在倫敦市郊,電影移了到紐約市郊。無論是英國或美國,都應該很令香港人羨慕Tom:只得丈夫工作就可以買樓,有中產生活,夠錢付贍養費,還請得起火辣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