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發表演說。 大公網記者沈世玄 攝
大公網11月24日北京電(記者 沈世玄) 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23日在京落幕,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着眼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從「文化自信」的角度思考了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他認為,「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資產,使中國不再是強權崛起而是中華文明再現,豐富了整個世界文明的內涵,而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更是處理兩岸爭議的關鍵所在。
張亞中表示,其實縱觀西方歷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法國思想家推崇的孔子思想;「若裁判民族的善,要給予中國人金蘋果。」則是德國哲人的「揚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德治主義,因而西方先哲們對中華的傳統文化無不充滿敬仰。
「但這些在歷經百年之後卻逐漸淹沒於西方的船堅炮利中,而我們自身也對其缺失了自信,然而直到今天,中國有機會站在世界舞台,更希望是中華文明的再次崛起」。所以從這個角度思考兩岸問題,張亞中續說,我們不應沉淪在西方的思維與價值體系中,反而應當深思中華文化留給我們的智慧與思想。
當談及民進黨的策略方向時,張亞中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是持續切斷兩岸的文化聯繫,然後依次通過司法、行政、立法的手段,塑造兩岸所謂「一邊一國」的法律基礎,這兩條主線便可理解為民進黨在歷史文化方面「去中國化」及司法方面讓「兩國論」約定俗成。
張亞中強調,「台獨」原本只是民進黨的手段,現已逐漸演變成與其捆綁在一起的奪權工具。隨着時間推移,即使是所謂民進黨內「溫和派」也將順從潮流迫使兩岸決裂,而兩岸認同的分別更會撕裂台灣,使台灣經濟陷入困境。
張亞中還表示,從中華文化角度分析,兩岸關係應是「分治不分裂」,雖然治權分開但主權還在一起,「中國的主權是屬於兩岸全體人民所共有的。」他續說,未來應使兩岸關係進而從「分治」走向「合治」,繼續推崇「兩岸和合」的理念。
他又指,我們更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相互尊重與包容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以慈悲之心避免台灣就此沉淪與烽火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