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教聯:共建有趣中史課

時間:2016-11-01 03:15:53來源:大公網

  教聯會於2000年課程改革之初已提出設立「國情國史」關鍵學習領域,惜未被接納。此刻教聯會的意見仍如當年,認為教育局首要是確立中史科的地位。現時,中史科只屬於人文學科中的一部分,教聯會堅持中史科的地位應較其他人文學科為高,故應成為一門獨立的必修科,以反映其重要性,並要有課時保證,以確保課程內容得到認真貫徹落實。

  教聯會反對洗腦式教育,修訂課綱必須要有客觀和學術的標準,教授過程亦要客觀持平,尊重史實,不受政治立場或情感喜好所左右。

  中國歷史浩瀚如海,所包含的人與事不勝枚舉。舊有的初中中史課程雖有古今、政治和文化史,但內容比例一直厚古薄今,重政治而輕文化;亦鮮有提及整個中國歷史和香港地方歷史之間的關係。

  教育局在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的首階段諮詢,建議精簡朝代治亂興衰史和加重文化史,將上述課題比例作出重新分布,把每段歷史時期的政治和社會文化之全貌展現出來;同時亦把香港地方史放在歷朝及至近現代史的框架之內,顯示整個中國歷史和香港地方歷史之間的關係,既能讓學生對中國歷史有較全面的認識,又能提升學生興趣,相信是一個較平衡的框架,教聯會對這些改善方向表示支持。

  新中史科課程加入香港史元素,加深學生對香港的認識,本是良策。然而,諮詢課綱只有香港與中國一小部分的互動與影響,缺乏香港社會的歷史。香港如何由一個所謂「小漁村」發展到今天的國際城巿,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發展也沒有片言隻語;其他香港發展的重要課題如主權回歸、社會運動、宗教風俗的變遷等猶如鳳毛麟角,課程內的香港史徒具形而實不足。

  修讀歷史除了讓人鑑古知今外,亦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每件歷史事件都有因果關係,新課程大刀闊斧削減治亂興衰史,斷了因果;如課程刪除了漢初施政和文景之治,這使漢武盛世的前因減去;沒有前因,何來有漢武盛世出現的後果?中國歷史包含數千年,要在原有課時教授舊課程已甚為倉促,如今還要加設文化史、香港史,無疑加重師生學與教的壓力。教聯會認為問題的源頭乃是課時不足,故教育局需同步關注此問題,才是治本之策。

  教聯會歡迎教育局修訂初中中史課程,使其與時並進,惟落實細節需深思熟慮,使學科更具吸引力,例如研究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並提供支援新課程的教學資源。教聯會呼籲局方多聽前線教師意見,協調不同史觀的中史科老師,共同打造生動有趣的中史科課程。 教聯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