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是全球能源的供應源,且地處歐亞非三洲地緣政治衝突的柔軟腹地。在過去的七十年裏,這塊區域裏交織?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國家戰爭,西方國家對廉價而穩定石油供應的企圖,蘇聯對敘利亞盟友的一貫維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現代化社會的不契合等諸多矛盾。在“全球化3.0”停滯之後,同樣成為了一個集中爆發危機的區域。
第二斷裂帶:中東地區
自2008年奧巴馬上任以來,美國進入了對外戰略的收縮期,導致其在中東的投射意願和影響力的減弱。在這個過程中,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氾濫肆虐,動盪的中東將以多種方式破壞世界的穩定。數百萬難民會湧入已經不堪重負的黎巴嫩、約旦、土耳其以及大歐洲。僅以敘利亞為例,為了躲避戰火,2253萬人口的敘利亞已有1160萬人背井離鄉,淪為難民,其中有390萬敘利亞難民被迫流落到107個國家。這會嚴重衝擊它們的經濟和社會穩定,其間可能會混雜?新一代責怪西方的絕望聖戰者,巴黎恐怖襲擊和科隆的新年混亂正在佐證這種趨勢。
其實ISIS地區的混亂局面主要是各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代理人戰爭”。某種意義上,這裏正在發生一場“微型世界大戰”。這一斷裂地帶正處於“全球化3.0”終結時期大國博弈的中心,任何細節變動都會加重這塊區域的不確定性與相互猜疑。真正讓人擔心的是—種種跡象顯示ISIS的目的似乎是激怒各國來一場地面總決戰—十字軍對聖戰者的“末日之戰”。如果把這種動機與某些石油供應國力圖維持油價和供應的壟斷性的動機放在一起時,我們將看到一幅更為恐怖的中東畫面(核武濫用)。
第三斷裂帶:西太平洋
美國近年全球戰略重心東移,並非心血來潮或權宜之計,而是帶有根本性的對外戰略調整。只要美國抑制中國的戰略意圖不變,60%軍事力量由歐洲等地部署到西太平洋也不會變。由於美受金融、經濟危機衝擊,財政拮据,戰略重心東移節奏是有可能變化的,借助代理人和離岸平衡手段是性價比較高的策略。
因此在西太平洋,以南海為代表的中菲之爭和以東海釣魚島為代表的中日之爭成為了第三個斷裂帶。2015年中國在南海構建了大量人工島,這改變了以往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軟弱形象和南海主權上的模糊態度,是維護南海主權的實質性的一步。美國最初並沒有預測到中國在南海的造陸面積會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而且島上軍事和民用設施如此齊備。這被美國視為重大的挑釁行為,類似部署了八艘航空母艦。
東海爭端是另外一個焦點。釣魚島之爭曠日持久,不時被拿出來翻炒,使得中日關係持續低迷。2015年7月,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這反映了美國在對外戰略收縮之際大力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有限度地放開原本對日本的束縛。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綜合國力遠勝菲律賓,中日兩國的歷史夙願,東亞經濟與政治領導地位的爭奪,無疑為美國提供了在亞太地區對中國進行牽制的戰略籌碼。
廣義來看,中國香港、台灣,朝鮮都是西太平洋斷裂帶上的風險點。我們看到美國反擊戰正在驚心動魄的上演——TPP、加息和地緣進攻接踵而至,“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正在接近,以前我們總念茲在茲:和平和發展是世界的主題,但現在我們可能面臨的是一個更不確定和動盪的世界。